我老家王壇一帶有這樣一個傳統,給三年内過世的親人上墳不是冬至,也不是清明,而是必須選在社日(春社)這一天或提前幾天,這就是所謂的“新墳不過社”之說。
社日這日子在一般的日曆中并沒有标注,人們大多也不會計算,而是依據坊間相傳去行事,恰恰今年我家的日曆裡卻是注明了“春社日”。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古時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古代的社日主要是祭祀社神,趕集進行農産品交流和歡慶做社戲。其中,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賜福、五谷豐登。秋社報神,在豐收之後,報告社神豐收喜訊,答謝社神。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社”在古代指土地之神,即所傳說的社神,社神的官名叫後土。這其中流傳有一則傳說故事。
後土原名叫勾龍,是水神共工的兒子。共工長得人臉蛇身,滿頭紅發,脾氣暴烈。有一天,他和天神打仗,一怒之下竟把撐天的柱子撞折了,這一下天崩地裂,洪水泛濫。于是,女娲隻好煉五色石才把破了的天補好。勾龍見父親闖了大禍,心裡非常難過。當女娲将天補好之後,他也把九州的大裂縫填平了。黃帝見勾龍賢明,便封他一個官叫後土,讓他拿着丈量土地的繩子,專門管理四面八方的土地,也就成了人們所稱的社神。
我們平常所說的社日就是指春社日,這日子與上新墳相聯系是一個千百年的演化過程。傳說去世未久的人剛到陰曹地府舉目無親,孤獨無依,勢單力薄,而土地神是一方土地的守護神,新故亡人到達陰界後,一般都是由當地土地神照護。傳說“新墳不挂社,閻王老子吊着打”。新亡者後人及親鄰挂社就是為了感恩土地神對新亡墳的照顧,以此達到亡靈早日升天成仙,保佑後人五谷豐登,人興财旺。
“社日(春社)”到底怎麼算?據說是從立春後,第一個戊日算起,第五個戊日就是社日。如今年立春是2月4日,立春這天就是戊子日,第二個戊日是2月14日戊戌日,第三個戊日是2月24日戊申日,第四個戊日是3月6日戊午日,第五個戊日是3月16日戊辰日。那麼,今年的“社日”就在第五個戊日3月16日,即農曆二月十四,離春分還有四天。有人說,很簡單,立春日加40天就是社日(春社)。
現在的春社已經演變成單一的祭祀新亡靈之日,但古代的春社是十分熱鬧的,有詩曰: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雞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譯成現代文意思就是說,鵝湖山下稻粱肥碩,豐收在望。牲畜圈裡豬肥雞壯,門扇半開。夕陽西沉,桑柘樹林映照出長長的陰影,春社結束,家家攙扶着醉倒之人歸來。這是晚唐詩人王駕創作的一首七絕《社日》。此詩描寫了鵝湖山下的一個村莊社日裡的歡樂景象,描繪出一幅富庶、興旺的江南農村風俗畫。全詩雖沒有一字正面描寫社日的情景,卻表達出了社日的熱鬧歡快,角度巧妙,匠心獨運。如這裡所描寫的一樣,當年的鄉村在社日到來之時,民衆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并集體歡宴,不但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同時也借以開展民間的娛樂活動。
據有關史料記載,在社日這一天也是有所禁忌的,但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有的地方忌掃地沷水;有的忌動用剪子等尖銳的物品,普遍的是女人在這天的前後要停針線活;有的則忌動土與動木。最受百姓歡迎的禁忌是不能驚擾百姓,據說古時的這一天,官方牲樂以酬,農家家具漿壺,以祝社厘,并稱醵酒作會,稱為社錢,祈禱今年能有好收成,官方不能向平民催租,形成了衆人和氣歡樂的場面。(文:孫法中。圖片:李劍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