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農曆四月十八,是我國錫伯族同胞的“西遷節”。西遷節是錫伯民族的西遷戍邊紀念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西遷節因時間是農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節”。因有懷念親人之意,又叫懷親節,新疆錫伯族同胞稱為“杜音拜專紮坤”。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新疆錫伯族群衆就會歡聚一起,共進野餐,表演歌舞,以紀念祖輩駐防戍邊的英雄業績。
起源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農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從盛京(今沈陽)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時年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别。
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别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
從此,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要在寺廟内拱竈,殺豬,吃高粱米飯,每戶都去當家人,進行聚餐,來紀念錫伯族祖先西遷的曆史壯舉,暢叙保衛祖國西北邊疆的業績,緬懷離别的骨肉同胞。這一天遂成為錫伯族的傳統節日。
節日主要活動
錫伯族西遷節的民俗藝術活動大多以廟會的形式在各鄉鎮的寺院裡舉行,或者按照崇尚大自然的古老習俗,到野外舉辦。其主要活動内容有“關帝磨”(效仿三國時的關雲長精忠報國)、向索木達神祈求安康(意為祈求家小安康、驅逐瘟神歸天)、向主管生靈的‘娘娘神,祈求多子多福,以及薩滿跳神、攀梯等。同時舉辦射箭、摔跤、賽馬、扭秧歌、民歌比賽,踩高跷等活動。
文化傳承
傳承着古代錫伯族在大興安嶺一帶從事漁獵生活時生成的崇拜大自然、“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落在沙鍋裡”、“飄飄雪花如蝶飛,馳騁駿馬共撒圍,搜遍一山又一山,獵隊滿載凱歌回”的古老漁獵習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
傳承着薩滿教的原始文化習俗。薩滿教在錫伯族的民俗藝術中起到“薩滿是一個舞蹈家,一個歌手和一個整體管弦樂隊”的作用。在民間留存着薩滿攀刀梯儀式、跳神儀式、薩滿歌、薩滿音樂等許多原始形态,為中國和世界探究薩滿文化提供着最為珍貴的活資料。
傳承着“國語騎射”的文化傳統。錫伯族從西遷屯墾戍邊時起直至20世紀40年代,長期學習使用滿語滿文,并在此基礎上創制了錫伯文。為中國和世界滿-通古斯語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着極為難得的“活化石”。
傳承着錫伯族軍民屯墾戍邊的愛國奉獻精神。為了戍守祖國西部邊境,當年4000餘名錫伯官兵及眷屬從沈陽出發,從蒙古北路向西域行進,沿途戰勝無數困難,将原定三年時間縮短為一年零三個月,行程一萬餘裡,就抵達伊犁,在祖國和民族的曆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在其後的二百多年間,戍守卡倫抵禦外侵,維護地方安定,參加平息叛亂鬥争,付出重大犧牲。同時開挖大渠,建設家園,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取得生存發展的條件,成為新疆13個世居民族之一。由此培育了愛國主義的西遷精神,這種精神成為新疆西遷節民俗藝術所要弘揚的永恒主題。
發展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更把“西遷節”提念起來。政府更是非常重視錫伯族的這個節日,每年的“西遷節”到來時,沈陽市政府與市民委都要召開茶話會,電影招待會,和錫伯族一起歡度這個傳統的光榮節日。
從1982年開始,在“西遷節”時,沈陽市錫伯族群衆,到北陵公園集會,舉行紀念活動。介紹錫伯族西遷的曆史與經過,講述西遷戍邊的意義,激勵錫伯族人民繼承祖輩光榮傳統,發揚祖輩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共進野餐,表演歌舞,以緬懷保衛着祖國西北邊疆的骨肉同胞。省市民委每年都到會祝賀,與錫伯族群衆一起歡度節日。
2006年5月2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申報的錫伯族西遷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類别:民俗;編号:Ⅹ-9)。
沈陽北陵公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