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莫言故鄉是哪

莫言故鄉是哪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8 20:24:30

  提到山東,自然就會想到齊魯文化,提到濰坊,自然就會想到風筝。現在,提到莫言,自然就會想到山東濰坊的高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在老家高密第一時間接受采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高密有泥塑、剪紙、撲灰年畫、茂腔等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民間文化伴随着我成長,我從小耳濡目染這些文化元素,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的藝術風格。”

  其話不言自明,如果說莫言是一顆高粱種子的話,那麼高密民俗文化就是他成長的土壤、陽光和雨露,這使他長得格外的壯碩。從這個角度,是高密成就了莫言。現在我們透過文字的眼睛去高密看一看,那些使莫言長得格外壯碩的民俗文化,一定有趣。

  

  2

  撲灰年畫中國一絕

  撲灰年畫有數千年的曆史,算得上活化石,被譽為“中國一絕”也是實事求是。撲灰年畫主要用于祭祀。所謂撲灰,是就其制作工藝而言,即制作者根據預先構思好的題材,用柳枝或者豆茬燒成炭條起稿,畫出大體輪廓,然後拿畫紙在底稿上拓撲,一稿可得撲稿數張;同一張畫稿便成了對稱的兩張,這完美的對稱性成為高密撲灰年畫甄别與中國其他年畫品種的一個顯著特點。

  撲灰年畫的題材種類很多,尤以人物畫的繪制工藝最獨特,撲灰起稿後即手繪,先是平面塗色,勾勒輪廓,而後“粉臉”、“涮手”、“賦彩”、“開眉眼”、“勾線”、“涮花”、“鹹菜磕花”、“貼金”、“塗明油”。這套工序現在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在“踢毽子”、“姑嫂閑話”等美人圖中,在家堂、财神等祭祀題材的畫面中亦很彰顯。

  撲灰年畫的生産,主要集中在高密北鄉的姜莊鎮一帶,目前生産量最大的,依然是宗教祭祀題材的年畫,即家堂和财神。

  

  3

  婉轉茂腔聲聲入耳

  茂腔這一地方劇種,有數百年曆史,1954年正式命名為“茂腔”。此前,人們多稱作“周姑子調”或“肘鼓子戲”、“冒腔”等。

  茂腔的雛形是早在明代就流傳民間的“姑娘腔”。“周姑子調”與“姑娘腔”有着承襲關系。清乾隆年間所刻《綴白裘》戲曲選本中有《思凡》(即《尼姑思凡》)一折,當時,用“姑娘腔”演唱《尼姑思凡》風靡山東各地。相傳此時有一姓周的尼姑聰明伶俐,能文善唱,她演唱的《尼姑思凡》獨具魅力,動人心弦。她還經常利用改編并演唱民間小調鞭撻人間的不平,由此引起了老百姓的共鳴,這些流行曲便被人們冠名為“周姑子調”。

  茂腔形成過程中,還有另一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即“肘鼓子戲”。肘鼓是一種纨扇形、柄綴鐵環的狗皮鼓。演唱形式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多為請神驅邪,招魂敬鬼。

  “周姑子調”與“肘鼓子戲”在高密深受老百姓喜愛,很多村莊世代都有戲班子,唱腔婉轉悠揚,聲聲入耳,植根于廣大民衆之中,成為地方戲劇的一朵奇葩。

  

  4

  剪紙透着金石韻味

  剪紙是中華民族最為普及的民間藝術。在五彩缤紛的剪紙藝術天地裡,高密剪紙獨具一格,以其在藝術處理中所體現出來的“金石韻味”,讓世人矚目。所謂“金石味”,即在剪紙圖案中,通過線與塊的錯綜開合、粗細交織、剛柔相濟、陰陽互化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質感美,這種質感美具體傳遞給我們的是古樸、雄渾、粗犷、稚拙、挺拔、堅實、豪放、明快等多元意境。

  民間歡度春節,在農家“影壁牆”挂的紙糊方燈上的大型“福”字圖案是高密傳統剪紙中的名品。“福”字點畫内中面積用挺拔細線剪成“席編”條形圖案镂空,與“福”字外沿渾厚圓勁的粗線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精緻的剪紙“福”字,但這個圖案尚有内輕外重、平直單薄之感,且要貼到燈紙上去也因中間線條太細而比較困難。為了彌補這些缺憾,剪紙藝人便匠心獨運地在“福”字中心增添了一個以色塊為主的“和合二仙”(也有其他圖案如“十二生肖”等等)。這一創意大大豐富和改觀了原先“福”字圖案的内容含量和表現形式,它巧妙地把塊與線、輕與重、疏與密、動與靜糅合在一起,使之彼此間相互襯托,對比強烈,粗犷中蘊清秀,謹嚴中見雅緻,濃淡合度,虛實相發,極富韻律感,使整個“福”字如同金石雕刻般的雄渾、穩重、大氣、富态,觀之美不勝收,堪稱“金石之作”。

  

  5

  泥塑逗趣形色聲動

  高密泥塑實際上是姜莊鎮聶家莊泥塑,它的發源地在東、西聶家莊,後因民間藝人的流動,在鄰近的高家莊及仁和、夏莊等地也有同樣個體小型的生産活動。據聶氏家譜記載和老藝人的回憶,他們的先祖是在明代初年,從河北省泊鎮遷來定居的。約在明代隆慶年間,因生活困難,一個叫聶福來的村民,為混口飯吃,便做起“鍋子花”來。用泥土磕出的泥托,形似覆扣的鐵鍋。中間放火藥,頂部留一小孔放置燃芯,以供春節期間人們燃放煙花。後來在外形上逐漸增添了幾個品種,并且稍加粉飾,形象簡略,少有色彩,燃放完後還可留看一時。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在原來“鍋子花”的基礎上,民間藝人已向做泥娃、泥獅、泥虎、泥猴等各種動物方面發展,基本上形成了泥塑。到清代嘉慶年間,即進入成熟期。

  聶家莊泥塑在題材上注重了兩個方面。一是借鑒了年畫中的有關吉祥如意的題材,如對獅、麒麟送子等等。二是适應兒童玩趣的心理,借取有關内容進行創作。如豬八戒背媳婦、搖猴、七品芝麻官等。總之,聶家莊泥塑一是觀賞類;二是玩耍類。此外,也有個别民俗供奉品。如關公像、廟會上的拴孩等。聶家莊泥塑在向多樣化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形、色、聲、動、趣”特點。(李曉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