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硯山縣最大的鄉鎮是

硯山縣最大的鄉鎮是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8 20:18:06

  硯山有11個鄉鎮,大部分的硯山人都可以數出來!但是,要說這些鄉鎮名字的來曆,那就不是每一個讓人都能講出來的了。我們還是一起來看看!

  

  阿舍彜族鄉

  位居縣境西南部。阿舍原稱“阿舍迷”(意為别人的“不是我們的地方”)。清代隸屬阿迷州的旁甸鄉。民國24年(1935)為開遠縣永康鄉。1950年置阿舍鄉。1958年劃人文山縣,1961年劃歸硯山縣。1984年置阿舍區。1988年置阿舍彜族鄉。

  

  平遠鎮

  稼依鎮

  地處縣境中西部。傳說在清末時期,有官員巡察,被這富庶之地吸引,大贊“實為莊稼依附之好地方”,便将其名易為“稼依”。清代屬臨安府阿迷州旁甸鄉。民國時隸屬開遠縣六山鎮。1958年11月,随六山鎮第六區并入文山縣,稱光明公社。1961年9月劃入硯山縣隸屬平遠區。1970年從平遠公社析出置稼依公社。1988年3月改置稼依鎮。

  

  維摩彜族鄉

  地處縣境中北部。維摩,宋大理政權時為三十七部的維摩部。元成宗大德四年置維摩州,治所由阿母遷往曲部(今維摩)。明宏治十年置州,曾建維摩城。清康熙八年(1669)撤維摩州,分隸開化府、廣南府。民國元年(1912)設小維摩縣佐,隸廣南縣。民國21年(1932)并人置設治局,民國23年(1944)置為維摩鎮。1958年大部并入丘北縣。1961年8月,劃入硯山縣,1988年3月改置維摩彜族鄉。

  

  江那鎮

  地處縣境中偏南地帶,“江那”系壯語譯音,“江”意為“中間”,“那”即為田,“江那”即為田壩的中心。江那鎮曆史悠久。公元前106年漢益州郡宛溫縣置于江那。康熙六年(1667)為開化府江那裡。雍正八年(1730)為文山縣江那裡。道光三年(1823)為江那縣丞的一部分。民國6年(1917)為江那縣佐的一部分。民國24年(1935)為縣屬第一區(江那鎮)。1949年12月1日,為中共硯山縣委、縣人民政府駐地,并置為江那鎮。

  

  盤龍彜族鄉

  位居縣境南部,盤龍因村邊一條小河彎曲如龍而得名。民國25年(1936)置為盤龍鎮,1958年并入文山縣。1961年為縣屬盤龍區。1988年3月置彜族鄉。

  

  八嘎鄉

  地處縣境東南部,與“八嘎”系壯族語,即“小河交彙口”之意。宣統二年屬文山縣東區第十段,民國26年(1937)稱晴岚鎮。1958年并入文山縣置為衛星公社,1961年置為八嘎區。1970年置為公社。1984年改置區。1988年改置八嘎鄉。

  

  者臘鄉

  位于縣境東部,“者臘”系壯語(意為“山梁間的村寨”),宣統二年為文山縣東區第九段。 1935年稱龍崗鎮。1948年置者臘鎮。1949年4月8日,中共硯山縣委、縣人民民主政府駐者臘(于同年12月遷至硯山)。1965年從阿猛析出置者臘區。1970年置區級公社。1984年置區。1988年改置者臘鄉。

  

  蚌峨鄉

  地處縣境東部,“蚌峨”系壯語,意為“山腳的泉井”,清代為文山縣江那裡。民國24年(1935)稱蚌峨鎮。1958年并人文山縣置戰鬥公社。1970年從阿猛區析出置區級公社。1984年置區。 1988年改為蚌峨鄉。

  

  幹河彜族鄉

  位于具境中偏東北地帶,“幹河”因流經村旁的一條季節性河流而得名。民國22年(1933)随小維摩縣佐地并入合置設治局。民國24年(1935)置為三河鎮。1971年從維摩公社中析出置區級公社。1984年改為幹河區。1988年置為幹河彜族鄉。

  

  阿猛鎮

  位于縣境東部,明弘治十年(1497)置維摩州,“州初建阿母”,阿猛因此得名。1958年并入文山縣,置為火箭公社。1961年8月置區。1970年置公社。1984年置區。1988年3月複置區級鎮。鎮内地處交通要道,明代設“阿母驿”。

  

  阿基鄉

  以前還有一個阿基鄉位于縣境東北部,“阿基”系壯語,意為“祭龍之地”,清乾隆時為廣倚府寶甯縣地,後劃人江那縣丞地。民國26年(1937)稱鳳陽鎮。1958年,所轄平寨、岜六、黑那、六貴、龍吉、闆江、石闆房、布紅、以勒、古勒、拉岜、法白、扭克、布凹、小落白15個鄉劃入丘北縣。1970年從阿猛析出置區級公社。1984年改為阿基區。1988年稱阿基鄉。2006年撤鄉并鎮并入阿猛鎮。

  小夥伴們長姿勢了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