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饑荒有什麼曆史

饑荒有什麼曆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02:24:07

能夠讀到這本書的讀者,絕大多數都已經沒有感受過饑餓的滋味了。那種災荒之年,那種刻骨銘心的饑餓,那種餓死人的經曆已經是過去時了,好像離我們太過遙遠了。這就是人類的進步,這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好處。但芬蘭作家阿奇•奧利凱甯的小說《白色饑荒》,再次把過去的那種感覺真實的還原在了我們面前。

饑荒有什麼曆史(重溫那段饑荒的歲月)1

阿奇也是一位70後,他一定也沒有經曆過那種饑餓的感覺,但他為什麼要把在芬蘭曆史上最為悲慘的一段再次講述出來呢?他的目的是什麼呢?而這種已經距離我們遙遠的經曆還真的有必要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嗎?也許這就是作者的目的,曆史不能被遺忘,過去一定要牢記,死亡距離我們從不遙遠。

“死亡的顔色是白色的,白色吞沒了一切”,這就是這篇小說名字的來源——《白色饑荒》,一切的關于死亡的經曆都被吞沒,沒有留下一點痕迹,但作家的責任就是把這種痕迹描繪下來,展示給我們。

1886到1888年,芬蘭迎來了曆史上最艱難的年份,連年的氣候變化,讓農業大量減産,而1887年的冬天更是早早到來,一切都陷入了最艱難的困境,大量的人被凍死、餓死,這既是天災更是在工業化之前最嚴重的災荒之年。

我們小說的主人公瑪利亞,在這種狀态下,不得不走上尋找生路的曆程。四口之家已經到了生死的邊緣,但沒有糧食、沒有燃料,餓死、凍死就是必然,而唯一的出路在遠方,她們就隻能走向遠方。

饑荒有什麼曆史(重溫那段饑荒的歲月)2

丈夫已經陷入最惡劣的境地,我們可以看出,丈夫把生的機會都留給了妻子和孩子們,食物都優先給了孩子和妻子。小說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他們是恩愛的,但在生命面前,她們沒有選擇,瑪利亞隻能把已經沒有了生存能力的丈夫留在了家中,自己走上前途未蔔之路,她帶着一對兒女走上前往聖彼得堡之路。

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在那種全國到處災荒的氛圍中,她們的經曆可想而知,而這本書就是對這段經曆的細緻描寫而展開。雖然善良的人還是很多,但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她們所能等到的幫助依然很有限;在大災之時,社會的惡也依然存在,并被無限放大。瑪利亞經曆了好心人的幫助,女兒被凍死,自己被搶奸,和一個小男孩搭伴而行,小男孩又因為無人收留而死亡,最終自己也凍死在了路途的過程。讀來讓人心酸,在面對天災,在面對無法躲避的饑餓、寒冷面前,人是多麼的無力,而死亡才是一種必然。對于生命的掙紮确是一種勇氣、一種調戰。看似瑪利亞的逃亡之旅失敗了,她的死亡,剩下一個2歲的小男孩,死亡也是不可避免。但作者也不忍讓一切絕望,兩歲的小男孩被好心人收留,慢慢恢複,慢慢長大,他一定會把一家人的生命勇敢的延續下去。

小說在交待最終挽救了小男孩的醫生泰奧這條線上,也給我們交代了這次災禍的背景。芬蘭在建造一條鐵路,而且是借債建設,這就讓這些天災的基礎上添加了“人禍”的因素。當時政府對于救災應該說是無能為力的,而且救災也更偏向于鐵路建設。如此多的普通人死亡,當時的那些決策者們後悔了嗎?“這條鐵路仍然代表着國家向前邁進了一步,它屬于永久性資産,是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基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芬蘭這次天災有10多萬人死亡,占到這個國家人口的5%。

饑荒有什麼曆史(重溫那段饑荒的歲月)3

也許鐵路建好之後,對于芬蘭的經濟甚至今後再有天災的時候救援也就更容易,但這卻是以一大批生命為代價而建成,到底是值還是不值,這是一個問題。在人類的發展史中,因為總體的發展而犧牲大量人命的實例比比皆是,這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個人的命運真的無法高過人類總體命運嗎?曹操就因為一句“甯我負人,毋人負我”,就被人罵了千年之久。但如果為了個人利益而犧牲集體利益也會是更大的問題,現在西方世界僅僅因為要求自由而枉顧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讓疫情失控,這就是放棄集體利益的重要失誤。個人命運和社會命運的調和真的是一個兩難命題,而在死亡面前,這個命題更被無限放大,是非曲直功過,那就隻能任人評說了。

《白色饑荒》把這一段曆史重新提供給了我們,在生命面前,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值得所有人正視和思考。#閱讀的溫度##全民薦書人##饑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