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主宰地球的恐龍種類非常多,大約在6500萬年前的白垩紀,最後幾種恐龍(三角龍、霸王龍等)全部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沒有一個确切的結論,有人說是氣候變遷,有人說是火山爆發,也有人說,是小行星撞擊地球。
在當今的自然界,三角龍已不複存在,人類雖然無法見到真實的三角龍,古生物學可以通過化石來研究它,一些電影、模型、三角龍的骨架,都是通過考古研究而得到的結論。因此,研究三角龍以什麼為食,也隻能以三角龍的化石為推理依據。
第一,從三角龍的牙齒排列和生長方式來看,可能以低高度植物為食。
三角龍的牙齒每列由36~40個牙齒群構成,上下颚兩側各有3~5列牙齒群。總共擁有432顆到 800顆牙齒,且大部分是使用的牙齒,這些牙齒均是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有利于切割植物性食物。牙齒衆多,可以推理以比較大的植物為食,如棕榈科和蘇鐵。
第二,三角龍的身高不是特别高,頭部低矮。四肢短,前腳掌有五個短腳趾、後腳掌有四個短腳趾。
這種身體結構,考古人員推理,三角龍主要吃一些高度比較低的植物。如草原上的蕨類。
第三,三角龍的頭角尖硬、颚部前端有長而狹窄的喙狀嘴。考古人員推理,較适合抓取、拉扯,它們可能使用自己的身體撞倒較高的植物來食用,而非咬合。
三角龍屬于角龍科,是中型北美洲角龍類恐龍。科學家在角龍類的研究中得出,角龍包括獨角龍、尖角龍、角龍、牛角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常被作為晚白垩紀的化石代表。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是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形象。
三角龍為四足恐龍,全長7-9米、高2.4-2.8米、重5.5-10噸。很像現代的犀牛,它們的三根角以及頭顱後方相對短的骨質頭盾,科學家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沒有考古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三角龍雖然軀體龐大,但力量都集中在強壯的四肢上。
科學家制作了一個人工三角龍頭顱,以每小時24公裡的時速撞向模拟的暴龍皮膚,以測試三角龍如何抵抗大型掠食者的攻擊,同時了解三角龍是否同現代犀牛一樣沖撞敵人。最後得到結論,三角龍無法利用沖撞來自我防衛,而是被動地使用它們的角來防禦敵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