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大曆年間在唐代詩歌史上是一個較特殊的時期,盛唐詩歌精神至此已發生了轉變,而中唐詩風尚未建立。這一時期詩壇上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詩人,這些人的詩歌中雖不時還可見到盛唐詩的餘韻,但總體上畢竟失去了激奮昂揚的基調,取而代之的是幻滅後的落寞與清冷,他們更多地追求一種甯靜淡泊的詩境,更注重形式上的完美。名列十才子中,韓詩多工整清麗之作,這首《寒食》即為名噪一時之代表作。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對此,清代詩論家管世銘曾有較中肯的評論:“大曆諸子實始争工字句,然隽不傷煉,巧不傷纖,又通體仍必雅令溫醇,耐人吟諷。”
寒食節為傳統節日,約在清明前兩天。此日習俗禁火,隻食糕團等物,故曰寒食。延至清明,按唐制由皇帝傳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宣示皇恩。韓翃此詩就是剪取了寒食節的獨特畫面加以表現的。
首句起語飄逸灑脫、情緻悠遠。寒食正是暮春時節,到處落絮飛花,風景優雅清麗。在詩人眼中,長安正滿城春色,宛然一座春城。“春城”現在看來是很普通的詞,但在當時卻是詩人的獨創,并且很切合實際的景色,故而顯得新穎别緻,使人耳目一新。“無處不飛花”也寫得簡煉概括且富于情感,詩人不用“處處飛花”之類的表達方式,而以雙重否定的句式來強化無邊春意,實見煉句之工,而又無斧鑿之痕,所以此句竟傳頌千古,後來詩人并因此被唐德宗親自點名用為中書舍人。
第二句把鏡頭轉向皇宮之中,妙在不寫宮中種種情事,隻寫了禦柳在春風吹拂下微微搖擺傾斜的小景。“寒食”扣題,句意纖巧隽秀,點到即止,而将綿綿遠韻留于詩外,這種精湛的藝術技巧和沖淡柔弱的情懷正是那一時期詩歌所特有的風貌。
三、四句寫唐宮傳燭的情景。在時間上,前兩句是寫白天,而後兩句則寫日暮。漢宮即指唐宮,傍晚之時,從唐宮中傳出點燃的蠟燭,那點點的燭火,在和暖的春夜裡透出無盡的情韻。五候,借指權貴近侍之臣,蠟燭傳到侯門之中,飄起袅袅輕煙,“散入”二字絕妙地點染出一種朦胧迷離的氛圍。
詩句至此戛然而止,但悠長的餘韻卻恰如缥渺的燭煙那樣不絕如縷。如韓翩的其它一些精緻的詩一樣,《寒食》充分地體現了詩貴含蓄的底蘊。過去有些評論家認為韓翩詩常隐含着對時事的諷刺,說本詩末兩句是諷刺了中唐後宦官專制及社會的不平等現象,但這種看法恐怕是有點牽強的。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