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阜甯縣康居工程房以後還建嗎

阜甯縣康居工程房以後還建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18:51:51

“現在的住房是花園式小别墅,家家門前有個小院子,能種種菜、養養花,我們心滿意足。”75歲的殷良之是阜甯縣新溝村村民,子女在外地工作,蘇北農民住房改善工作讓老殷一家受益:拆除了老房子,分到了120平米的新房,亮堂的客廳,寬敞的卧室,幹淨整潔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蕭條破敗不再是新時代農村的特征。改善蘇北農民群衆住房條件,補齊蘇北農村住房短闆,是省委省政府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标志性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持續推進,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安居幸福,鄉村振興有目共睹。

阜甯縣康居工程房以後還建嗎(江蘇鹽城阜甯縣)1

8月26日至27日,記者跟随全市改善農民群衆住房條件工作蹲點指導第四組在阜甯縣督查,實地走訪了該縣15處農房改善集中居住點,深入了解其布局規劃設計和編制、任務推進落實、項目進展成效、配套政策制定以及資金平衡等情況,看看阜甯縣如何建好百姓心中的“房”。

記者了解到,阜甯縣聚焦“退、改、建”,持續做好農房改善各項工作:一是“退”,繼續深化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改革,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激勵廣大農民進城入鎮,試點益林鎮康居适老公租房,努力實現7500戶農戶進城入鎮目标;二是“改”,以垃圾分類收集處置、污水集中處理為重點,對規劃保留村莊進行改造提升,年内完成16個自然村莊改造;三是“建”,着力抓好在建點安全、質量和建設進度,今年年底前再開工4個集中居住點。同時,對明年開工建設集中居住點組織規劃設計。

農村住房改善與農民群衆利益息息相關,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是激發農民群衆集中居住的内在動力。“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要以農民群衆意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阜甯縣副縣長徐義說,阜甯建設農村康居工程,突出群衆自願,不強拆一戶,不強迫一戶進集中居住點,“對有改善住房需求的群衆,全部納入康居工程實施範圍。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重度殘疾戶‘四類人群’實行托底安置。”

根據農民意願,科學規劃、合理布局。2018年10月,阜甯縣開始縣域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形成《阜甯縣鎮村布局規劃(2019版)》,于2019年6月12日成為全市首家通過專家評審的縣級單位,目前正在公示,将于9月底前完成備案入庫。全縣共轄341個行政村,2053個自然村,其中,規劃發展村莊414個(集聚提升類386個、特色保護類26個,城郊融合類村莊2個),搬遷撤并類村莊226個,其它一般村莊1413個。到2022年,全縣累計規劃建設集中居住點221個,其中,已建168個,在建18個,待建35個,集中居住點戶均占地不超過0.4畝。2018年9月到2022年底,全縣計劃新建集中居住點55個,安置6354戶,其中,已建成2個,安置110戶,在建18個拟安置2111戶(今年年底,共建成13個,安置1536戶)。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阜甯縣各鎮區在改善農村住房工作中精準施策,制定個性化政策實施細則。其中,益林鎮積極試點康居适老公租房,探索垃圾分類試點收集積分管理辦法。全鎮已改善農民住房條件5800多戶,占危舊房農民67.2%。其中,進城入鎮農戶3385戶,占改善總農戶的58%,新建集中居住點11個,建築面積28.6萬平方米,建設安置房2171套。該鎮群衆憑積分可以到小區便民服務中心兌換生活日用品或抵算物業費,激發了群衆主動參與環境管理、積極實施垃圾分類收集積極性,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此外,圍繞“住得好、能緻富”,益林鎮還積極拓展高效種養,實施農旅融合,組織草簾編織,興辦農産品深加工項目等舉措,幫助農民增收緻富。全鎮新發展稻蝦種養等高效農業面積8600多畝,新增編織農戶830多戶,就近轉移勞動力190多人,農民人均新增收入1100多元。

行走在阜甯鄉鎮的道路上,一排排以白色為主色調的小樓坐落在綠色的田野之間,濃厚的現代田園風讓人心生贊歎。阜甯縣農房改善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充分結合了起來,保持了較高審美水平的同時,确保了嚴格的質量标準,讓老百姓住得安心、舒心。

所有集中居住點基礎配套設施嚴格按照“六通”“十有”标準規劃建設,不搞大路大廣場,不搞地面全面硬質化,不搞城市小區式綠化,所有綠化設計全部經縣裡統一評審;在全縣推行“12 3”模式,全面加強集中居住點管理。為保證集中居住點的安全和質量,工程監理單位由縣統一委托,每個集中居住點都邀請3名以上村民代表現場監督施工,建築材料全部經專業機構檢測。縣安監、質監部門每周飛行檢查一次,每月進行一次大檢查,對安全質量問題重處重罰,整改情況在全縣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