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了十幾年的鏡頭生産工作,見證了國産鏡頭由無到有再到強的一個過程。今天我們來講講鏡頭在設計上的技術點,以及平時所說的非球面鏡頭是什麼意思!
非球面鏡片,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鏡頭是由多組鏡片結構組成,而多數的鏡片都是球面的,非球面鏡片一般應用在廣角鏡頭以及包含廣角焦段的鏡頭中,作用是消除廣角端畫面中的畸變、球差以及等像差。
咱再說說非球面鏡片的制造,因為要求精度高、早期大多都是手工研磨,所以報廢率高,造價成本高。
目前市場更多的是采用低成本的玻璃模鑄技術,或者樹脂成型技術,将鏡片材料注入專用的模具中再施以高壓制作非球面鏡片。
膠合鏡片消色差設計
或采用複合非球面鏡片技術,通過在鏡片基材上形成紫外線硬化樹脂膜,使鏡頭表面非球面化,來制造非球面鏡片。
這裡我們要說的就是,在廣角鏡頭中,非球面鏡片使用越多,畫面會越好,但造價也就越高。
這裡我們用一枚鏡頭舉例子,比如說發布于2007年的尼康大燈泡AF-S 14-24mm f/2.8G ED 鏡頭,他是最早的變焦大光圈鏡頭,他的特點就是鏡片很大且突出鏡身,能夠将畫面一收到底,這枚鏡頭直到時隔12年的今天,一直在尼康官網,沒有被更新,足見這個鏡頭的設計與制造是多麼超前。這枚鏡頭中采用三個非球面鏡片,且第一片鏡片就是非球面鏡片,能夠消除各種的色差、像差、球差。由于發布年代久遠這枚鏡頭的價格現在可以說是非常的劃算。
透鏡在折射光線時,不同波長光線會有不同的折射率
再說第二個鏡頭革新技術,那就是超低色散鏡片,這個技術尼康叫ED,佳能叫UD,索尼也叫ED,适馬叫SLD,一般的光學鏡頭雖然具有較低的球面像差,相對也會伴随産生較大的光線散射,也就是色像差,主要是因為可見光(紅綠藍)不同顔色波長不同,經過光學鏡片折射率也不同,無法彙聚在同一平面位置,尤其是在長焦鏡頭上容易明顯造成色散,影像銳利度及色彩鮮明度大大受影響。
通過使用超低色散玻璃鏡片,就可以解決了鏡頭常見的色差問題。在全開光圈下,影像表現力依然鮮豔、銳利。
這裡我們還要說一下在使用超低色散鏡片之前,鏡頭通常使用的是螢石鏡片,這是一種天然的,高級的單晶體光學材料,在紅外線和紫外線區,均具有較高透過率。憑借其反常色散特性,螢石能夠大量阻擋次級光譜,從而在可見光譜内有效地校正色差,因為天然形成且内部純度不好控制,所以稀少而精貴,采用螢石鏡片的鏡頭不多,各家的大三元鏡頭中,隻有70-200mm長焦鏡頭會用到一片,而300mm以上定焦巨炮才會使用兩片螢石鏡片。
好了,今天我們說了兩個鏡頭的技術,一個是改變鏡片形狀提高成像清晰度的非球面技術,另外一個是改變鏡片質量還原畫面色彩的超低色散/螢石鏡片技術,希望大家對手中的鏡頭有更多的了解,因為分享所以更強,我是老暫,我們下期再見!
後續我想有一些鏡頭開發投資的項目。有閑錢和興趣的可以關注和聯系。
最好你對鏡頭也有點認識,這樣我就不用解析太費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