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讒豈有端,罪實無名;全君臣意,成父子親;家國永安,天下太平;君子今日,百罹成人。”
故事始于太子冠禮。
齊王蕭定棠布局在太子蕭定權冠禮上向太子發難,欲借冠禮的隆重,把誣陷太子不臣不孝的檄文昭示天下,未料幾經反轉,害人終害己。
而上圖中的這句話,就是太子模仿齊王筆迹,寫在本該用來構陷的卷軸上的。
早在齊王陰謀的最初,太子就已經通過蛛絲馬迹洞悉了一切。
如果不是張内人為救親女在城樓上突然出現,這幅一早就已被調換的卷軸就會被扔下城樓,然後作為齊王的賀禮,被呈覽到皇帝和百官眼前。
因為太子早已把齊王為他準備的誣陷換成了賀詞:
"讒豈有端,罪實無名;全君臣意,成父子親;家國永安,天下太平;君子今日,百罹成人。"
短短一句話,每八字一節。
"讒豈有端,罪實無名":是對他過往種種誣蔑的澄清;
"全君臣義,成父子親":是提醒他為人臣、為人子的責任;
"家國永安,天下太平":是對他以後成為明君聖主的祝願;
"君子今日,百罹成人":是告誡他無論經曆多少艱險險阻,都要牢記守君子道、懷赤子心。
可以想象,如果這樣一卷賀詞被齊王展示在衆人面前,會是怎樣一幅兄友弟恭的畫面。
難怪皇帝蕭鑒睿在讀完之後都要感歎:"朕的太子,到底是精明,還是天真?"
個人倒是更傾向于太子是皇帝口中所說的"天真"。
因為雖然也擅權謀,但他是真的懷有一顆君子之心:因為不想父親為難,所以決定不把事情鬧大。但同時,他也渴望親情父愛,祈盼兄弟和睦。
故而雖明知不可得,但是心中依舊想象:在這樣一個重要場合,父親為他加冠,兄長賀他成人。
而這份賀詞的内容,其實也是他對自己最"天真"的期許。
至于"精明",那其實更符合皇帝這樣的人的心思:
把陰詭的檄文替換成真摯的賀詞,這對齊王是多麼大的諷刺;
再借由齊王精心策劃的"賀詞",把這些年圍繞在太子身上别有用心的謠言一筆勾銷;
更有甚者,以後倘若再有人借此生事,那就等于是在活生生打齊王的臉。
以彼之矛,為己之盾;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這樣的"一箭三雕"才是他浸淫多年的帝王心術。
因為他明白,皇權背後,朝堂鬥争雲谲波詭,需要的是各種心機博弈,利弊權衡。
稍有不慎,便是白骨累累,萬骨枯。
而這些遠不是太子一份"光風霁月"的"天真"可以制衡。
其實這個故事在一開始,就已經隐晦地告訴了我們皇帝不喜歡太子的原因:他們所推崇的根本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帝王之術。
以前讀過一句話:帝王之路,孤寂無愛,才是天道有公,人間正數。
這倒也暗合了書中最後太子對皇帝的評述:"在外無将無相, 于内無妻無子, 千秋萬歲,獨上天宮。"
或許如此才是封建皇權下,一個合格帝王的真實寫照。
而太子,雖自小囿于"君不義、父不親"的困局,隻可惜心中仍有愛,克己慕道,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但終究成不了殘酷封建皇權更叠中的一代帝王。
《鶴唳華亭》這個名字出自典故:"華亭鶴唳",語出《世說新語 · 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歎曰:"欲聞華亭鶴唳,可複得乎?"。
講的是西晉陸機陷入八王之亂,後兵敗受讒被誅,臨死前感歎不可複聞華亭鶴唳的遺憾。
本劇作者以此為題,其實早已暗示該劇是儒家文化與封建皇權制度碰撞後的一曲悲歌。
以帝師盧世瑜、太子蕭定權、清流陸英等為代表的角色所向往的臣行君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下清平其實是與封建皇權的統治相沖突的,故而這個故事最終注定會以悲劇收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