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在現代的意思當中是指那些隻會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那些人。最早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現在經常被當作貶義詞拿來諷刺一些人。但是,在曆史當中,紙上談兵的趙括可并非一無是處之人,事實上,在那場決定秦國和趙國前途命運的長平之戰,趙括雖然最終戰敗,可他也并不是一無所獲。
兩國交伐,生死攸關1、秦趙崛起
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但是為何會爆發這場戰争,還得從兩國先後崛起開始講。戰國時期,曾經“三家分晉”之一的魏國,在馬陵之戰當中落敗,從此一蹶不振。五個諸侯國聯攻伐盛極一時的齊國之後,秦國趁機開始崛起。
秦國在經曆一場商鞅變法,開始了自己強勢東出,逐鹿中原的曆程。從公元前395年秦孝王在位時期開始,秦國先後将江漢,川蜀,河東等地區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以糧食和人口的多少作為國家硬實力象征的古代,越多的糧食産量和越多的人口往往意味着越強大的戰争潛力。
公元前359年,趙武靈王開始了改革,史稱“胡服騎射”。這場變革非常徹底,全國範圍内軍隊改穿胡服,全面向胡人學習以提升軍隊的戰鬥力。盡管改革阻力很大,但是趙國還是成功了。很快,煥然一新的趙國軍隊,徹底踏平了中山國,還讓胡人損失慘重,不得不獻出良馬來求和。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曆經三代帝王勵精圖治,成為在傲視群雄的存在。而趙國的“胡服騎射”讓其軍隊成為其他諸侯國的噩夢,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秦趙兩國,已經成為了當時中原當中最強大的兩個政權。但是,趙國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将會成為秦國東進道路上的最大阻礙。兩國之間的戰争已經不可避免了。
2、名将之後,天生驕傲
趙括的身世,配得上“天生驕傲”這四個字。父親趙奢,是趙國的名将。一生六十載,為三代趙王奉獻,戰功赫赫,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還在當收稅官吏的時候,因為平原君不肯繳納租稅,趙奢便按當時的律令對違反之人處死。面對平原君的威脅時,他非但沒有膽怯,反而趁機進言,得到了平原君的賞識。
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官場上,趙奢剛正不阿,盡心盡力。其子趙括的出生自然也是被寄予了厚望,人們希望他能夠繼承他父親的重擔,為趙國繼續效力。在父親的影響之下,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談戰論略,都不在其父親之下。
對于這麼一位天才一般的兒子,外人都覺得他勢必能夠為趙國作出更大的貢獻。但是其父親卻不這麼認為。作為久經沙場,宦海沉浮的老将,面對從未上過戰場的兒子,竟然能夠講關系到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當作小事,不足挂齒。趙奢預感未來将有大事發生。于是,他不讓趙括作為趙國的統帥,甚至預言趙括将會讓趙國慘敗。
長平之戰,乾坤已定
1、一日割十七城,隻為一夕安寝
随着秦國開始執行“遠交近攻”的戰略,兩國的戰争已經箭在弦上。由于“阙與之戰”秦國的戰敗,秦國将戰争的矛頭指向了當時已經日薄西山的韓國控制的上黨郡地區。由于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系非常薄弱,很快就被秦國大軍切斷了聯系。韓國此時非常恐懼,韓王自知自己國家根本無力抵擋秦國的進攻,所以決定将上黨郡地區獻給秦國,換回兩國的和平。
但是上黨郡地區的人民可不想就此而成為停止戰争的禮物,上黨郡的郡守也不願成為秦國的階下囚。上黨郡地區的郡守,深知自己手上掌握的力量和秦國大軍相比,無異于以卵擊石。于是一個計劃浮出水面——借趙國之手,保全上黨郡。畢竟當時能夠打敗秦國大軍的,也隻有趙國的軍隊了。
那趙國是什麼态度?朝野當中,有人提出了反對的意見,認為接受上黨郡的土地無異于引火上身。但是平陽君,平原君等人紛紛表示,進攻一座城城可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白得上黨郡十七座城池豈不美哉?秦軍勢必會進攻上黨郡,趙國隻需要派出以廉頗為首的趙國軍隊,就能夠守住上黨郡。
趙孝成王最終決定接受多數人的意思,組建軍隊,準備接收上黨郡地區,抵擋秦軍的進攻。就這樣,一場戰争不可避免。但是趙孝成王決不會想到,這是一場決定了趙國前途命運的大決戰。
2、臨陣換帥,趙國落敗
秦國見本該屬于自己的上黨郡被趙國所搶,豈會善罷甘休?于是公元前260年,上黨之戰爆發。秦軍在上黨地區并沒有遭到大規模的抵抗,很快就占領了整個上黨地區。趙國軍隊并未進入上黨郡,而是在長平地區接收難民。
同年,長平之戰開始,雙方近一百萬人在長平這個地方展開了空前規模的大決戰。由于這場戰争決定了兩國的未來,所以雙方都特别謹慎,主力部隊尚未接觸,僅僅在個别地區,秦軍取得了一些小戰果。但是,秦軍發動的強攻,攻克了趙軍西側的營壘,趙軍初戰失利,廉頗率領大部隊撤退至丹河東岸,修築防禦工事,避戰不出。
趙軍初戰失利,讓趙括有了表現的機會。趙國在國力上稍弱于秦國,但在糧食補給能力上卻和秦國存在較大的差距。數十萬大軍的的糧食需求讓趙國的負擔越來越大。加上趙王對廉頗避戰不出的反感以及在外交,輿論上的劣勢,趙國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更換主将,趙括接替廉頗的職位,成為新的統帥。
趙括替換廉頗之後,主動發起進攻。此時秦軍為了一舉擊潰趙國主力軍隊,暗中換白起為主将。白起見趙國軍隊主動發起進攻,于是派出一支數萬人的部隊,繞後截斷趙軍的補給。趙括見此,下令就地圍城,伺機突圍。長平之戰,趙軍最終主力全軍覆沒,趙括也在戰死在戰場上。
3、正史客觀,但後世之人并不客觀
這是絕大多數讀者了解的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故事也就從這之後流傳千年,成為笑談。但是,曆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後人對于趙括的評價明顯是有失公允的。在紙上談兵的故事當中,趙奢對自己的兒子趙括在面對士兵生死時,表現出的泰然自若而感到震驚。事實上這明顯是後人在閱讀曆史真相的時候進行的腦補。
為什麼這麼說?一位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如果因為一小部分士兵的生死而退縮,勢必會影響到正常戰争的勝負。“一将無能,三軍受累”這話恰恰印證的是這一點。所以在真實的曆史當中,趙奢驚訝的應該不是兒子對士兵生死的無所謂,而是能夠放下士兵的生死,專注于戰略上的運籌帷幄。
另外,在紙上談兵當中,我們都從這個故事當中知道趙國軍隊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兩國交戰的時候,是四十萬趙軍對抗六十餘萬秦軍。人數上的天然優勢注定秦國在戰争當中能夠用于更大的主動權。而最終的結果是,秦軍在完全取得戰争主動權的時候,依然傷亡了二十萬人,秦軍雖然勝利,但也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長平之戰的失敗,其實是曆史的必然,占據河東,川蜀等“糧倉”的秦國,在後勤上就強于趙國。商鞅變法更徹底,影響範圍更加深遠,實際效果也強于趙國的“胡服騎射”。戰争比拼的除了兩國的軍事實力,更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趙括與“紙上談兵”這個笑話,其實是當時秦國崛起,趙國即便用盡戰争手段也難逃滅國結局的無奈。
免責聲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内與本号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文章隻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