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集成商,知網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自大學本科階段始,知網就幾乎是學生檢索、下載學術資源的唯一正規渠道。
近日,一則“中科院停用知網”的話題登上熱搜。4月19日,知網官方發布了關于中國知網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服務的說明,并表示:“将繼續向中科院提供正常服務”。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注意到,這并非知網的首次“停用風波”。
停用風波
近日,網傳中國科學院因近千萬的續訂費用停用知網CNKI數據庫,引起大衆關注。
據一份網傳落款為中科院文獻信息中心的通告顯示,同方知網技術有限公司(CNKI數據庫出版商)暫停中科院對CNKI數據庫的使用權限,即日起(通告落款時間為4月8日),CNKI科技類期刊和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無法下載。
此外,該份通告中還提到,2021年,中科院集團CNKI數據庫訂購總費用已達到千萬級别,“在多輪艱苦談判後,CNKI數據庫依然堅持接近千萬的續訂費用其給出的集團組團方案在成員數量、單家價格方面條件相當苛刻……根據上述情況,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正考慮通過維普期刊數據庫和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對CNKI數據庫形成替代保障。”
4月17日,中科院圖書館處某位負責落實此事的老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網傳中科院因近千萬的續訂費用停用知網一事屬實,且中科院各大所正積極應對因停訂知網帶來的影響,“自2022年4月20日起,停用CNKI數據庫。以後會用萬方和維普替代,查不到的文獻可以用文獻傳遞等方式。”
4月19日,中國知網就網傳“中科院停用知網”的話題作出回應,發布《說明》稱,其與中科院的訂購服務延長至2022年3月31日,在4月1日之後的過渡期間,知網延續了相關服務,未出現服務中斷的情況。知網還表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對知網數據庫采購模式進行了調整,計劃在近期啟動2022年度服務。
多次被喊停
事實上,這次并非知網高校首次“喊停”。
據悉,早在2012年,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就曾發布公告稱,因“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商家漲價過高,将暫停使用。2016年,武漢理工大學宣布停用知網,原因是持續漲價已經過于離譜,彼時校方回應稱,“2000年以來,知網每年的報價漲幅都超過10%,從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為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同年3月,北京大學也貼出即将停用知網的通知,稱“數據庫商漲價過高,不向商家過分的漲價行為輕易妥協。”2021年,集美大學圖書館公告稱,由于知網數據庫資源價格不斷上漲及預算原因,學校對訂購方案進行了調整。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注意到,據中國政府采購網公示:2022年,上海師範大學以79.8萬元的價格采購“中國知網”系列電子資源;北京語言大學以65.46萬元的價格續訂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南大學圖書館以150萬元的價格采購中國知網數據庫;武漢理工大學2022年采購知網數據庫的價格為127.85萬元。北京某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表示,“訂購費用連年增長,大家都叫苦不叠。但是也沒辦法,它(知網)已經處于龍頭地位了。”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十年間,至少有6所高校因知網“費用過高”停止使用。然而,高校“喊停停”并沒有讓知網失去話語權。部分高校在停用知網一段時間後,就選擇續訂,繼續和知網合作。“我們是沒得選,這屬于剛需。”某高校在重新恢複使用知網後,工作人員表示,知網的數據庫資源内容的獨有性和資源整合的一站式搜索在其他數據庫很難實現,“所以目前我們是不得不采購。”
“這個平台幾乎是學術界使用最多的渠道。”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産權學院副院長宋河發對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真正問題是知網的壟斷。
毛利率達50%
行業話語權,給知網帶來了一筆不菲的收入。據天眼查顯示,知網運營公司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由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100%持股。
據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的2020年年度報告,知網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1億元,淨利潤超1.9億元,其毛利率達到53.93%。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約為4.96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893萬元,毛利率為51.3%。據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知網的毛利率始終維持在50%左右。
“與知網高毛利潤不相匹的是作者的收入。”知識付費博主郭一國告訴記者,作為知識付費的代表,知網在采集數據時會對内容進行付費,“但它的稿酬機制讓人覺得哭笑不得,一篇在庫博士論文,作者本人僅能得到100元現金稿酬。而論文每被下載一次,平台就會收取一次費用。”
2021年年底,中南财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狀告知網擅自收錄其論文并收費,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據悉,事件起是因為中國知網擅自收錄趙德馨100多篇論文,而趙德馨本人不僅沒拿到一分錢稿費,自己下載論文時還需要付費。最終,趙德馨勝訴,累計獲賠70餘萬元,而知網也在訴後下架了趙德馨的相關論文。
“知識付費的先行者,卻成為了‘小偷’,這不得不引發大衆的惱火。”郭一國說,像趙德馨的遭遇在知網并不少見,此前知網就曾被多次起訴侵權。
旋渦中的知網
在“中科院停用知網”消息傳出之後,知網方面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停用消息“并不屬實”。
4月19日,知網在其官方公衆号上就《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服務的說明》(下文簡稱《聲明》)進行了正式回應。知網稱從未停止或中斷向中科院各院所提供知識服務,雙方2022年度的合作将于近日簽署協議并啟動。
《說明》中還提到,雙方2021年度的合作已于2022年3月底結束,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對于2022年度部分數據庫的采購模式進行了調整,由統一集中采購變為各院所按需組團聯合采購,中國知網正以新模式推進雙方2022年度的合作,近期将完成各院所選擇訂購内容和組團工作。此外,“為滿足科研人員和廣大師生的文獻獲取需求,在當前雙方商談年度合作的過渡期間,将續向中科院各院所提供各項服務,直至2022年度協議簽署并啟動新服務。”
面對輿論争議,知網還回應稱,将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持續優化商業模式、加強著作權保護,同時将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提升産品服務能力和質量,為每一個科學工作者、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文獻保障和知識創新服務。
但針對回應,大衆似乎并不買賬,中科院也未再次就此事作出回應。網友小周說:“能理解收費是為了維護知識産權。但大部分本應給到作者的權益,卻成為了平台的牟利的工具,這并不合理。而且在知網的回應中,絲毫沒有提及漲價和知識産權的問題。”财經評論員趙繼承則表示:“建議對知網啟動反壟斷調查。”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也注意到,此前因版權糾紛,将知網訴諸公堂的趙德馨也在日前發聲稱:“知網發布說明向我道歉後,從沒跟我讨論過論文上架的事……此前知乎聲明裡提到的積極處理作品的傳播問題,也沒有什麼實質行動。”
“我們希望看到這次事件能給知網敲一個警鐘,也讓跟多的人關注去版權、知識付費,保護好我們每個人的合法權益。”郭一國說。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鄭芷南 鄭曉彤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編輯 張蕾 王之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