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嘴了一句“擎天柱”人形機器人,時隔一年,馬斯克重提機器人,表示明年便有望生産第一個版本的Optimus機器人”,且9月30日的“特斯拉AI日”将是“史詩級别”。
這一年裡,馬斯克異常低調,而這攢了一年CD,大招終于放了出來,關于人形機器人是否必要、有何價值、應用場景、放量節奏、技術方案的讨論此起彼伏。
從機器人概念闆塊的過往走勢來看,去年12月17日機器人概念創下曆史新高;随後今年上半年持續下跌,至4月下旬,最大跌幅達39.41%。
而資本市場似乎也十分買馬斯克的賬,昨日機器人闆塊掀起漲停潮。機器人指數從年内低點3626.69點以來,截至昨日收盤,闆塊漲幅已達55.68%,基本收複今年跌幅。
1 千億藍海,未來可期?
根據應用環境,可将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大類。
工業機器人是指應用于生産過程與環境的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是指除工業機器人以外,用于非制造業并服務于人類的各種機器人,可分為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馬斯克口中的Optimus機器人正是屬于服務機器人。
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報告(2021年)》,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約839億元,目前國内機器人市場以工業機器人為主。但從增速上來看,服務機器人空間更加廣闊。
近年來人工智能獲得迅速的發展,長期來看,未來人工智能最大的應用市場将出現在服務機器人領域,視覺引導機器人、陪伴服務機器人等新興場景和産品快速發展。随着消費群體日益強大,服務機器人市場空間更加巨大。
2016-2021年我國服務機器人的年均複合增速達34%,市場規模總體增速高于工業機器人,預計2023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将突破600億元。
民生證券表示:
展望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發展速度,我們認為可以參考特斯拉電動車的放量節奏。
特斯拉汽車銷量的絕對額增長是從Model-3的推出開始加速,起初走的是高端概念型路線,往往是忠實粉絲開始應用,同時搜集各種數據進行改進,然後逐步起量。我們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過程可能也與此有相似之處。
馬斯克的 進場,讓國内與國外科技企業都紛紛注意到這個賽道,在做前瞻布局。 一些領先企業在做準備,明年也将推出,因而真正放量時不僅要考慮特斯拉,其他國内外企業也會放量。
2 距離産業化還有距離
即便機器人賽道持續升溫,但從現狀來看,機器人距離真正實現産業化還有一定距離。
首先,機器人需要找準定位,明确其未來應用場景。
目前已實現量産的機器人都有着明确的應用場景,而且這些應用場景無論是To B還是To C都有大量的剛性需求,例如工業機器人在工業領域實現的搬運、焊接、點膠等工藝,掃地機器人的家用功能,電力巡檢機器人在電網的應用等等。
然而現有的人形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包括商業領域的導覽接待、特殊環境下的搜救搬運等工作,尚無能夠大規模應用的剛需場景。
因此,人形機器人要實現大規模産業化落地,前提是需要找準某一細分領域或者特定場景下的市場需求,同時兼具實用性和性價比。
其次,機器人成本高企,産品性價比較低。
人形機器人結構複雜,對智能化和感知能力的要求更高,除了控制器、伺服驅動、減速機等傳統機器人必須的零部件之外,還要加入大量傳感器、機器視覺以及軟件層面的AI交互系統等,所以制造成本十分高昂。
以美國敏捷機器人Digit為例,其對外售價為25萬美元;而Tesla Bot要實現2.5萬美金的預期售價,在大規模生産的基礎上還需要進行多方位的技術突破以降低生産成本。
最後,機器人尚有許多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目前尚處于功能相對簡單、初步智能的形态。
總的來說,人形機器人對智能化水平、通信、執行、傳感等方向的要求非常高,最終較為理想的人形機器人一定是經過多次叠代,不斷打磨後的産品。
3 機器人ETF
特斯拉機器人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了整個産業快速發展的序幕。
未來一段時間,預計很多科技企業都會向人形機器人的方向努力,争奪賽道,産業趨勢可能會加速來到我們面前。
目前市場上共有3隻機器人相關的ETF,但總體規模并不是很大。
盡管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實現産業化仍有諸多困難需要克服,但特斯拉新一代Optimus人形機器人,若其能夠明确市場需求,并且在成本控制和技術水平之間形成有效平衡,就有望實現商業化的落地和規模化的量産。
本文源自ETF進化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