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23:32:05

“取法乎上”語自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意思是說:以上等的作為準則來效法,即使達不到上等的,也可以得到中等的;以中等的作為準則來效法,如果達不到中等,就隻能得到下等的了。它告訴我們,拜師學藝,開始就要向高端學習,以最高端作為學習的榜樣、範本,以此作為法則要求自己。大凡是古代的優秀書家,重視“下筆有由”是普遍規律,由于具備了紮實的運筆技巧和深刻的領悟能力,即使在日常書寫甚至情急狀态下都能保持應有的水準,譬如王羲之書寫關于生活方面的尺牍,顔真卿《祭侄文稿》等。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取法于上僅得為中)1

書法之所以成為一門藝術,就在于其“書中有法”。“法”從何來?從經典名家名帖中學習得來。清周星蓮《臨池管見》中雲:“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但現實中不少初學書法者,由于眼光不高,鑒别能力不強,往往不能對一幅作品優劣作出正确判斷,并且常常會根據個人的喜好,把不是經典名帖(甚至是當代很媚俗的書法)作為自己臨摹學習的範本,這是造成初學者走彎路的一個重要方面。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取法于上僅得為中)2

曾有書友對“取法乎上”提出異議,“‘取法于上,僅得為中’,照這麼說,學習書法那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我們這一輩,還不得低到下水溝去了?”這個觀點當然是錯誤的。我們學習古代書法經典,一方面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從他們身上得到繼承;另一方面,如果獨守一家不去突破,也是沒有出路的,書法史上吳琚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董其昌《畫禅室随筆》謂:“琚書自米南宮外,一步不窺。”這種亦步亦趨的創作方法正蹈古人所忌,唐代亞栖《論書》曾謂:“凡書通即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若執法不變,縱能入木三分,亦被号為書奴,不足稱也。”正因為吳琚在主體風格上始終未能跳出米字的窠白,緻使他不能成為一個獨領風騷的大家,并受到曆代評論家的冷落。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齊白石老人的一句話。齊白石有一關門弟子叫許麟廬,模仿齊白石的對蝦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許麟廬為此很得意,有些飄飄然。齊先生看在眼裡,并說了“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句話。許麟廬牢記恩師教誨,博采衆長,悟出了“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八字心得。齊白石作畫如寫楷書,古樸凝重,許麟廬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筆法入畫,形成了他獨特的大寫意畫風。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取法于上僅得為中)3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取法于上僅得為中)4

尋門而入,破門而出。同理,我們學習書法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在學習他人的基礎上要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原則。這樣,我們才能獲得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學習書法,哪些是經典名帖?以下名帖值得學書者“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谛觀,思其用筆之理。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取法于上僅得為中)5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取法于上僅得為中)6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取法于上僅得為中)7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啟示(取法于上僅得為中)8

歡迎關注詩書畫印筆記,每天發送專業的詩書畫印知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