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哪舉辦的?21歲的天津職業大學學生周雅婷和遠在南非的隊友組隊完成了一場漂亮的“魔術表演”她們用一堆散落的零件組裝成一個3D打印機,很快一台小風扇被一點點打印出來,扇葉飛速旋轉,吹滅了遠處一根點燃的蠟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哪舉辦的?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21歲的天津職業大學學生周雅婷和遠在南非的隊友組隊完成了一場漂亮的“魔術表演”。她們用一堆散落的零件組裝成一個3D打印機,很快一台小風扇被一點點打印出來,扇葉飛速旋轉,吹滅了遠處一根點燃的蠟燭。
這是正在天津舉辦的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場上的一幕。這場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天津市人民政府等35家主辦單位共同發起的國際化賽事,主題為“技炫青春,能創未來”,吸引了來自全球不同大洲、不同膚色的近千名青年技能高手。他們通過互聯網跨越時空“牽手”,在線上或線下組成混編戰隊,炫出最強技藝。
激烈的賽場也是外界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鏡頭。國家“議事廳”上頻頻提及的關鍵詞、大國制造藍圖中标注出的前沿方向,成為大賽中的一道道賽題;年輕的技術能手代表中國新技術、新業态、新經濟的各個領域,展示着非凡的技能和創新的思考。
近年來,随着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中國制造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定義。而賽場上這些“大國小匠”可以讓人們清晰直觀地看到,一股巨大的青春動能正推動制造大國快速奔向制造強國。
時代“熱詞”作題 折射中國制造轉型升級
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司華蓓姣參加了“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賽項。這一賽項名稱就涵蓋了兩個時下的“熱詞”——碳中和、可再生能源。
緊貼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與新時代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技術工藝革新相匹配,是本屆大賽一個鮮明的特點。
大賽分為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交通運輸、财經商貿、能源動力與材料、中國制造與傳統文化、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8個賽項單元,共設有15個競賽類賽項和8個展演類賽項。“智能産線安裝與調試”“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物聯網技術”“雲計算”等賽項,瞄準的是眼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的緊缺技術;“增材制造技術”“無人機維修與應用”等賽項背後是當下中國高端裝備制造行業的快速發展。
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委員提出,信創産業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已經成為經濟數字化轉型、提升産業鍊發展的關鍵。幾個月後,“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賽項出現在大賽考題之中。
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大賽指導教師任雁彙說,此次信創賽項可以說是以往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網絡系統管理”“網絡安全”等賽項的升級版。
“較以往比賽,這次加入了人工智能技術、網絡安全攻防等新要求,體現出信創領域快速叠代的特點。”在他看來,大賽如同一個國家發展的風向标,“行業發展非常快,老師和學生都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素質,才能讓培養出來的人才與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相吻合”。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緊密結合,職業院校的技能人才競賽必須瞄準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天津教科院職教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捷表示,天津承辦了12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項設計始終緊貼國家産業發展,對接職業院校主要專業群,對接産業需求、行業标準和企業主流技術水平。
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搭建了一個更高的技能交流平台,讓世界從中國年輕的能工巧匠身上,看到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的升級之路。
真實場景當考場 培養“硬核”技能人才
司華蓓姣和埃及隊友的任務是搭建一個光伏電站和風電場,并完成風光互補發電輸出、控制系統調試及優化等。整個過程,完全來自真實的工程實踐項目場景。
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李雲梅介紹,“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賽項按照EPIP(工程實踐創新項目)教學模式進行設計,分工程實踐操作、工程項目創新、工程項目展示3個模塊,體現的是完整的工程項目實踐過程。
每一道賽題都來自真實的工程應用場景,這是本次大賽的一大特色。比賽現場考察的不僅是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有創新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司華蓓姣學的是光伏工程專業,負責在電腦上完成模拟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搭建設計。團隊最終完成的作品如何運行得更穩定、輸出的電能質量更高,需要中外隊友共同碰撞讨論出最優的方案。
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舉行的通信網絡管理賽場上,5G通信網絡檢測與智能網聯車應用等考試内容,映射出中國5G領域高速發展的現實需求。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5G基站超140萬個,占全球60%以上。“5G ”智能網聯、遠程會診、工業互聯網、遠程教育等新模式、新業态不斷湧現。
“5G日益成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而相關産業的人才需求将以千萬計。”大賽指導教師、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軟件與通信學院通信工程系主任胡曉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比賽真實反映了5G行業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希望能以賽促教,培養出更多具備實際工程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大賽如同一個練兵場,為制造強國操練着一支龐大的素質精良、更具創新精神的制造業人才隊伍。
參加大賽讓司華蓓姣更深切地理解了自己所學的專業,以及這個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意義。她自學了很多相關的前沿知識,越學越覺得要掌握“硬核”技術,要補的課還很多,“我期待将來能在光伏領域能發揮一技之長,現在隻邁出了第一步”。
中外學生“牽手” 與世界分享中國職教方案
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比賽,本屆競賽最大的創新亮點就是中外“手拉手”組隊模式,中方選手從2021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國賽獲獎選手(院校)中選拔而來,外方選手來自“魯班工坊”建設院校和在華留學生。
以中國家喻戶曉的古代傑出工匠“魯班”命名的“魯班工坊”,是天津原創并率先實踐的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平台,被稱為職業教育的“中國名片”,多年來一直向世界分享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專業标準和教學資源。
主辦方旨在通過這場國際頂級賽事“開放合作”的職業競技精神,以賽促建、以賽促改,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專業技能人才。
天津職業大學教師劉建紅告訴記者,學校從機械工程和增材制造技術專業遴選出優秀學生,“他們中有的就是‘國賽’獲獎選手”;隊友來自南非“魯班工坊”所在的南非德班理工大學,“這些是本科層次的學生,綜合素質很高”。
過去幾個月裡,增材制造技術參賽選手周雅婷經常與南非師生一起開視頻會議,并通過郵件等方式交流觀點、分工合作。“外方選手側重設計,他們設計水平很高;我們動手實操能力更有優勢。”周雅婷說,團隊每天在一起磨合碰撞各種方案,往往是外方隊友提想法,大家讨論改思路,然後由中方隊友将設想變為實實在在的産品,“互相學習、彼此啟發的過程讓大家收獲都非常大”。
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戴裕崴認為,這種比賽方式的創新很有意義,“大賽不僅僅是培養了幾個參賽選手,而是通過大賽來引領一場更廣泛的教育教學改革”。
過去10多年來,中國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形成比較完備的模式和标準,“大賽使用的設備和成果等已經轉化到實際教學當中去,讓更多學生受益”。
在戴裕崴看來,這次國際聯隊的賽程設置,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中國的職業教育逐漸被世界認可。
從賽前的中外師資培訓、到賽場上使用的國産設備以及采用的中國職業教育模式和标準等,都标志着中國職業教育已經走向世界,“大家覺得好,才更願意來參與和分享”。
賽場上,毫厘之間較量出的是金銀銅牌,而場下日複一日磨煉的是每一個選手的匠心。戴裕崴認為,大賽傳遞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們平時要求學生,制作的零件要精确到比頭發絲細得多的1微米,要求每個人離開工作台時要比來時更幹淨……”這些近乎苛刻的對細節的追求,一定程度上關乎中國制造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成敗。
戴裕崴說:“我們培養的是未來的大國工匠,他們會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中國制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