妣這個字怎麼讀? “考妣(bi)”新解文/汪建明,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妣這個字怎麼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考妣(bi)”新解
文/汪建明
随着時間的流逝,人生标尺總是不斷的縮減,在經曆了畏懼死亡心理考驗之後,放下一切對生活的釋然顯得尤為平淡,外出散步之際亦不放松對人生的的思索,每每的接近于墳墓的時候會駐足觀之,遇到有碑文的偶爾也會細細讀之,碑文也是大緻相同,諸如“顯考、顯妣”等字樣,看起來如出一轍,其實内涵卻極為深遽,那麼“先考、先妣”有何深意?待我慢慢道來。
很早的時候就知道有成語“如喪考妣”,出自《尚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這句話的意思是舜在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老百姓好像死了父母一般傷心。從這裡來看考、妣指父母,并沒有亡故的意思。那麼“考、妣”從何時又與父母牽扯上關系呢?我們就要從曆史的記載中尋找答案了。
《禮記·曲禮》:“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嫔,婦人有法度者之稱也”。“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於考也”。是說父親以德儀影響和教育子女,把兒女養育成人,完成了自己的功業,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可以安心了。母親相夫教子,對家庭亦有很大的貢獻,其德儀與父親的功業是可以媲美的。用這兩個字指稱父母體現着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經濟特點。這一模式同時規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責任與義務。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意為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諱稱,“先”又是敬詞,與考妣合用就是對已故父母的敬稱。古人在人死之後常用一個字來評定人的一生,也就是蓋棺論定。蓋棺論定出處《明史·劉大夏傳》“人生蓋棺論定,一日未死,即一日憂責未已。” 指人死後裝殓入棺,蓋上棺材蓋,才能下結論。人死後對其一生是非功過作出評價。父母對于子女都是有功的,都是應該肯定的。于是大家都用“考妣”稱已故父母,“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谥。
“考、妣”作為通谥,從家庭的角度肯定了父母的一生,更重要的是,這一通谥還責成已為父母或将為父母的子女,如何來盡自己的責任,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那麼是“先考(妣)”、還是“顯考(妣)”。“顯”取其德行昭著,聲名遠播之意。普通父母與國家談不上立功,一般也沒有什麼著述,立言就更談不上。于是大家從“德”上做文章。“顯考”、“ 顯妣”用這溢美的詞,說已故父、母德行顯著,令名遠播。
古人講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本人認為“先考”、“先妣”比較妥帖,改為“顯考”、“顯妣”,模糊了“考妣”的文化内涵,一字之差,相去甚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