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西遊記》、《水浒傳》、《三國演義》,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家喻戶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無窮。
可少有人知的是,原本我國并非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隻是随着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取向發生改變,直到建國後,名著也從六大變成了四大。
那麼被删掉的兩本名著分别是什麼,又為什麼會退出名著序列?
《儒林外史》
第一部被剔除出六大名著的書籍便是清代文學大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人們曾經在課本上學習過的《範進中舉》,便是《儒林外史》中的經典之作。
想要真正理解這本書籍,就不得不從吳敬梓的生平經曆以及科舉制度的影響開始說起。
吳敬梓一生都受儒家思想熏陶,并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就那個年代而言,吳敬梓算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然而與家中長輩不同,吳敬梓雖然年紀輕輕就高中了秀才,卻在接下來的科舉之路上越走越慢。
因為不懂經營,再加上常年大手大腳的生活,也導緻他家道中落。事業不順,家庭破落。以往衣食無憂的少爺,瞬間感受到來自整個社會的深深惡意。
真正走進生活,于是得以用心感受生活。恍惚過去數十年,吳敬梓終于明白科舉制度對人們的荼毒,這便有了《儒林外史》的出現。
後人難以理解其中殘酷與可怕,尤其是從未經曆過的科舉制度,根本無從感受。
用一個名人舉例就能明白,彼時陳獨秀和北大校長蔣夢麟聊天時就提到。陳獨秀為八股秀才,蔣夢麟則是策論秀才。論資排輩之下,蔣夢麟還得稱陳獨秀為前輩。
範進的影響局限于書本與後人的想象,陳獨秀與蔣夢麟兩人,可算舉足輕重。
可為何如此充滿諷刺意味的書籍,卻被踢出了名著序列呢?其一是在于科舉制度離我們實在太遠。想要讓讀者感同身受,實在不太現實。
其二則是科舉制度對人荼害不假,但能夠在中國曆史存在一千三百多年,也有一定的原因。一味的批評,并沒有脫離時代的束縛去看待問題的本質。
此外,和《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四部名著相比,《儒林外史》屬于短篇集,并非長篇巨著,這也是它無法當選四大名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聊齋志異》另一本被删掉的名著則是《聊齋志異》,書籍原文大多數人看的比較少,可通過書籍拍攝出來的影視作品,相信你不會陌生。
和吳敬梓一樣,蒲松齡同樣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在科舉制了上,命途坎坷,終其一生與仕途無緣。
面對不公平的社會現實,蒲松齡巧妙的利用鬼怪故事進行諷刺。其中不少故事現如今讀來,依舊令人拍案叫絕。
隻是自成書以後,諸多細節太過不雅,甚至一些細節還有悖倫理綱常,很容易造成負面影響,無奈隻能剔除。
尤其是許多行文用句,要麼毫無道理,要麼是純粹的憤世嫉俗,這樣的詞句太多,也難堪名著之稱。
因此,《聊齋志異》也就隻能經過藝術化的加工而出現在世人眼前。倘若是直接閱讀書籍,多半會覺得驢唇不對馬嘴。無他,該删的地方太多,實在算不上完整。
民衆的選擇
或許很多人會為《儒林外史》與《聊齋志異》感到遺憾,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紅樓夢》等四大名著的文學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其他書籍想要做到如此程度,實在不易。
而當初在選擇出版優秀作品的時候,其實也早已規定了“四大名著”的說法。老百姓一緻投票,最終《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遺憾落選。
及至後來興起幾大名著之說,多半是一種噱頭,吸引民衆對這兩本書籍的看重。
可想看的人不用介紹也願意看,不想看的人,即便說破了天,也不會去翻動書頁。
當然,倘若有時間的話,也不妨帶着辯證的思維與态度淺看一番。或許經過自己的思考,也能從中找出不一樣的精彩。
其實四大名著也好,六大名著也罷,最重要的是人們能夠從書籍之中獲得什麼。是否能夠得到新的感悟、新的思考。
倘若隻是麻木的翻動書頁,甚至故事最後講了什麼也不清楚。究竟是幾大名著,甚至是不是名著,又有多大的關系呢?書山有路,卻也要一步一個腳印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