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經常有人列舉8大,或10大奇葩水果,都是些中原地區難見的物種。其中少不了有個蛇皮果。确實國内大多數人沒見過,甚至有人沒聽說過它。
蛇皮果,Salacca zalacca,棕榈科 蛇皮果屬大中型草本植物,高達3、4米。原産于高溫高濕的印度半島附近,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現已經成為東南亞的著名水果之一。
屬名Salacca來自馬來語。種加詞zalacca是為了避免與屬同名,将s換成了z。因果皮上長有鱗片,紋路很像蛇皮,故稱“蛇皮果”。英文名也叫snake fruit,意即“蛇樣的果子”,或音譯成salak。漢字也寫作沙叻(lè),别名沙拉克椰子。
棕榈科家族給我們提供了不少食物,比如椰子、椰棗(伊拉克蜜棗)、龍宮果、海底椰(糖棕)、菜棕、水椰(亞答籽)、菜椰(巴西莓)等,以及榨取棕榈油的油棕。再就是這個越來越被外界知曉的蛇皮果。
不可以貌相
蛇皮果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均有分布,以泰國和印尼最多。全球蛇皮果至少有16個品種,最佳品種産自印尼峇裡島。印尼所産的蛇皮果比其他地方的都甜,好吃很多,據說得益于當地有火山活動。
我國海南引進了60多年,有零星種植,但不成氣候。1992年,雲南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又引種了一個品種,也隻是用于試驗性種植和科研。
市面上偶爾有從南洋進口的蛇皮果,價格在十幾元到幾十元一斤不等。
蛇皮果雖是草本,但植株較大被稱作“樹”。其樹幹上長有許多長長的尖刺,果子表面也有小刺。像葡萄一樣,一串一串的。大小與牛油果類似或稍小,一斤大約7、8個。
野生蛇皮果樹是雌雄異株,需要人工授粉提高結果率。因處于熱帶,沒有固定的花期和果期,從花朵授粉到果實成熟要6個月。
華南各地,包括江西南部山區,還有2種蛇皮果的近親:省藤和黃藤。它們的果子很小,個頭像葡萄一樣。盡管也好吃,可是果肉太少沒什麼食用價值。果核很大,倒是可以用來串成“星月菩提子”,這個知道的人稍多。葉子可用于編織。
蛇皮果的表面長相确實令人恐懼,但剝開外皮,立刻顯現出誘人的果肉。若論長得醜,鳝魚、海參不醜嗎?照樣是美味好東西。
對于喜歡食物獵奇的人,蛇皮果絕對是不可放棄的選擇。
不放棄美味
蛇皮果的表皮雖然摸起來很堅硬,但很好剝掉。裡面的果肉分三瓣,白色或奶黃色,看起來非常光滑細膩。每瓣裡面有一顆像闆栗一樣深棕色的種子,是不能吃的。
蛇皮果的新鮮果肉色澤瑩潤白嫩,看似有羊脂玉光澤,令人賞心悅目。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口味。嘗一口,酸甜脆爽可口,習慣了可以稱得上好吃!為什麼這麼說呢?
說實在話,熱帶水果大多都挺另類的,可以說是個個奇葩。它們與溫帶的梨桃杏李,以及蘋果、柑橘等不同,要麼奇香奇甜,要麼怪味熏鼻,多半會引起人們的愛恨兩極分化。比如菠蘿蜜,即便氣味沒有榴蓮那麼重,也屬于臭香一類。總有人喜歡得成瘾,也有像我這樣的厭惡至極。對待蛇皮果也有這種感覺。
怎麼形容蛇皮果的味道呢?感覺像各種風味湊合在一起,有點像味變淡了的荔枝,它上口清爽,酸甜不膩。不過,更像是變脆了的菠蘿蜜。
蛇皮果開皮後有一股酸臭的味道,像酒糟的味道。乍一聞,以為駛過來一台垃圾車。尤其是泰國産的,不僅酸味比印尼産的重,發酵氣味也更濃烈。像榴蓮一樣,有人非常喜歡,有人避之不及。就看你能不能習慣了!
蛇皮果作為水果,肯定是以生吃為主。有人試着蒸煮一下趁熱吃,甜酸味和氣味都上升了一個級别。用明火烘烤成的蜜烤蛇皮果,氣味則會揮去降低一個級别,再撒點鹽,塗一層蜂蜜,趁熱吃美味無比。
蛇皮果還可以用來燒菜,比如煎三文魚時做檸檬汁的代替品。也可制作咖喱雞、沙拉等。再就是制作果汁、果醬和罐頭。
沒有完全成熟的蛇皮果酸味較重,緬甸、柬埔寨的山民常采來蘸辣椒醬吃。我國雲南的一些鄉民也喜歡這樣吃。
蛇皮果本來就帶有酒糟發酵似的酸巴氣味,故而用來釀酒順理成章,滋味更加濃郁。
蛇皮果的鈣和鉀含量都特别高,果膠含量也頗高,對緩解便秘有好處。東南亞一帶的姑娘常将其作為美容水果。不過它含糖量高,屬于高能量食物,吃多了容易發胖。
新鮮的蛇皮果非常容易腐爛,果肉變得暗黃或發深紅時就不要再食用了。另外,它的果皮較硬,剝皮時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