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們講儒林外史這本書的第一回。對其中的人物王冕做了詳細的解說。
今天讓我們來走進第二回。首先第二回的講解模式,我主要以人物來介紹。主要介紹人物的性格和書中是如何表現他們這些性格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什麼風氣,是什麼造成了他們的這些性格。
有三個人物。梅杦(秀才),周進(童生),王舉人(進士、舉人)。大家看過了,他們的身份後,這對這件事情略知一二了。
相信我的文章,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比較枯燥的。但是對想學習的人來說,想獲得知識的人來說甘贻,是及時雨,是文化的滋養。如果你有耐心看下去。那麼歡迎;如果你隻是娛樂的替身,那麼,點個贊就夠了(題外話了)。
梅玖(秀才)
首先來介紹梅杦。他在當地頗有名氣,是一位中過頭名的秀才。鄉裡有不少人仰慕他。但秀才終歸是秀才,沒有太大的權利,在整個科舉體系上來說還是太渺小。所以趨炎附勢便成為了這類人的标配。當地有個大戶人家——申祥甫,就依附着他家的财産,迎合她家的勢力。而且,和當地的一個小官員——夏總甲站在了同一戰線,實際上是三人一夥是奸賊佞黨,在鄉裡搜刮百姓的油水。這次慶典節前,他們三個商量着給鄉裡孩子辦學的事,想請周進來,你問為何,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周進好欺負,有利于他們的掠奪。
周進(童生)而這個周進,正是我們主要講解的第二個人物,先來看看書中對周進出場的外貌描寫:
“衆人看周進時,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子同後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短短兩句就已經描寫的很細緻入微了,周進的衣服右邊袖口和坐的地方都被磨破了,說明幾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學習給他留下了歲月的痕迹。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對當時科舉制度的嘲諷,這麼一個努力學習一生的人,下半身已經埋在土裡了還考不中小小的秀才,相反是那些品行低下、作惡多端的小人走上了人生巅峰。
周進今年都已經是個花甲老人了,六十多歲考了一輩子鄉試沒中,一輩子讀書還是個童生。要知道在明代科舉制度如同階級制度,結果就是那三人幫談辦學請周進來當老師,在這次四人會議(這裡也說得比較現代化呀)上,梅玖把周進好好羞辱了一番,猛烈地冷嘲熱諷。給大家看看是如何戲谑周進的:
(前景是周進在宴席上說自己在給母親守孝過後就吃齋,也就是食素了),而梅玖道
:“我因先生吃齋,倒想起一個笑話,是前日在城裡我那案伯(自己的孩子一起考進秀才而出面互相拉關系的兩方家長)顧老相公(考進秀才被尊稱為相公)家聽見他說的有個先生的一字至七字詩:呆,秀才,吃長齋,胡須滿腮,經書揭不開紙筆自己安排,明年不請我自來。”念罷又說道:“像我周兄長如此大才,呆是不呆了。”又掩着口說道:“秀才,指日可是;那什麼吃長齋,胡須滿腮,竟被他說得一個找!”說罷,哈哈大笑。
這一段是如此辛辣的嘲諷,梅玖憑借着他那小小秀才的品位就在此大放厥詞戲谑周進考不中,學了六十年一無所有,仿佛就因為周進沒考中秀才他無論做什麼都不是、都不對了。
書中這段描寫寫的是秀才羞辱童生,但是作者吳敬梓真正要說的不是要冷落這些沒考中的人,而是在批判那個時代,批判因為不公的科舉制度、極度封建的社會給衆多善良的讀書人造成了人生的悲痛。
要說這一段叫羞辱,那麼書中下一段的描寫就是對當時制度黑暗的極度抨擊了、是一種身份的碾壓,下面一起來看看。
王舉人(舉人)一段日子過後,周進在“壓迫”下為鄉裡孩子講學。而真正該講學的秀才梅玖就負責和鄉紳一起繼續欺壓百姓了。某一日江邊遊渡的一位王舉人在學堂這上岸遊玩,遇見了周進。
與他交談了一番,實際上也隻是普通的寒暄,由于身份的巨大差異導緻兩人有一種從上到下的官吏的感覺。這個時候王舉人給周進講了一個玩笑話。而這個玩笑話導緻了周進人生再次轉變,一起來看看。
王舉人聽到周進的一個學生叫荀玖,道:“弟今年正月初一日夢見看會試榜,弟中在上面是不消說了,那第三名也是你這的人,叫荀玖。弟我正疑惑我們縣裡沒有這一個姓荀的孝廉,誰知竟同這個小學生的名。難道與他同榜單不成!”說罷,就哈哈大笑起來。
道:“可見夢作不得準!況且功名大事,總以文章為主,哪裡有什麼鬼神!”
當天晚上兩人各自用餐,管家給王舉人捧上酒飯,雞、魚、鴨、肉而周進的晚餐則是一碟老菜葉,一壺熱水和白飯。
次日王舉人起來洗了臉。那昨晚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魚刺、瓜子殼,周進昏頭昏腦,掃了一早晨。而那天的那個笑話讓那個小學生的家長知道了也蒙受羞辱了,于是聯合辦學的梅玖那三人黨将周進開除,從此周進淪落街頭。
書中這一段描寫則更加直白露骨,毫不留情的展現了貧苦人民在黑暗的時代裡無錢無權無勢的悲劇生活。
周進一輩子活不出尊嚴,就是因為六十年沒中過榜,導緻被有權力有勢力的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自己作為一個老者不但不受人尊敬,還要被後生嘲諷,掃後生吃飯吐下的骨頭,最後隻是因為旁人的一個玩笑就被清掃出局,這無一不透出對當時社會的諷刺。
實際上作者吳敬梓是清朝的一個未中過舉的書生,但是他仍然腹有詩書氣自華,寫下這本《儒林外史》書中描寫的是對明朝科舉制度的諷刺,實際上是要暗指對他的當代,也就是清朝考官迂腐貪污,考生邪惡賄賂的批判。
以上我們講解了《儒林外史》第二回的内容,書中剩下的後本欄目不再過多講解,希望讀者多多體會。那麼在《儒林外史》講解系列的末尾,我們再來看一看作者處在的科舉環境是怎樣的。
作者解讀為何他在清朝有這麼大的怨氣呢,還誓要批判當時的社會。
來了解一下清朝的科舉制度,你就一定知道了:由于統治者改變考試内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體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而這一束縛性的文體沿用至清朝。
八股文考試試卷樣貌
八股文本身刻闆教條,可謂是牢籠思想,耽誤了人才,更可笑的是,有的人耗盡一生心力于科舉考試,有的人到死也未能達到心願,《儒林外史》是一本給我們展示了一條充滿諷刺意味的人物畫廊的著作。
《儒林外史》書貌
拟文:知書live
編輯:知書live
參考資料:吳敬梓《儒林外史》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王應禮《清朝科舉那些事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