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現在就要具體分析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一、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上千差萬别、無限多樣的事物和現象,它們共同的
本質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1. 世界的物質性
一是哲學的物質概念含義。列甯總結了十九世紀初自然科學的新成就,給物質下了一個經典性的定義:“物質是标志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這個定義的基本思想是: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共同本質的抽象。
二是哲學的物質概念意義。首先,它徹底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的一元論,是反對唯心主義和二元論的銳利武器。它指明了物質對于意識的獨立性、根源性,意識對于物質的依賴性、派生性,體現了對科學地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其次,它指出物質“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 人的認識可以反映客觀實在,從而徹底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為人們探索宇宙的奧秘指明了方向。事實上,世界上隻存在尚未認識的東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認識的東西。最後,它對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作了最高的哲學概括,指出“客觀實在性” 是一切物質的共性,科學地闡述了哲學物質範疇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聯系與區别,從而劃清了正确的哲學物質觀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界限。不管物質的形态、屬性多麼特殊、複雜和千變萬化,它都始終保持着“客觀實在性” 這一根本特性。
3. 世界物質性證明
現代自然科學研究充分證實大到天體, 小到微觀粒子的物質性。現代科學的新發現證明,物質形态的多樣性是物質世界本身演化和發展的結果,它們都同源于物質世界本身。
世界統一于物質不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也适用于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最高級、最複雜的一種物質體系。現代科學證明,人和人類社會是從古猿及其動物聯合體的生物學結構演化發展而來的。
4. 世界物質性的方法論意義
世界物質統一性是我們從事一切實際工作的立足點。既然萬事萬物歸根到底都統一于物質,那麼,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無論搞什麼工作和遇到什麼複雜的問題,都要毫無例外地、堅定不移地從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律出發,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從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二、 物質的存在形式
我們已經知道: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現在就要問這個物質以什麼方式和形式而存在,通俗地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1. 物質存在方式——運動
所謂運動就是标志物質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以及過程的變化的哲學範疇。它與物質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一方面,物質是運動着的物質,沒有不運動的物質。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必然導緻形而上學; 另一方面,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沒有脫離物質的純粹的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勢必把精神的東西看作運動的主體,必然導緻唯心主義。
2. 運動的特殊狀态——相對靜止
相對靜止主要指兩種情況: 一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内, 某一物體相對于一定的參考物而言, 沒有發生位置移動。在這個意義上,它是靜止的。例如,坐在火車車廂内的人相對于車輪是靜止的。但就其他參考物而言, 它仍然有位置的移動,因而,它的靜止是相對的。例如,坐在火車車廂内的人相對于地球而言,不僅有位置的移動,而且,“坐地曰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二是在一定時間範圍内, 某一物體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質,沒有變成别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它是靜止的。總起來說,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任何形式的物質運動,都是在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對立統一中進行的,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3. 物質存在的形式——時空間
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或不可逆性,這是指時間隻有從過去、現在到将來一個方向,它的流逝總是沿着單向前進,一去不複返、不可逆轉。空間指的是運動着的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指物體的位置、規模和體積。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有長寬高。
三、 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
雖然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但它還派生出意識現象。
1. 意識的起源
一是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産物。 大體經曆了三個決定性環節:從無生命物質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從刺激感應性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從動物心理到人類意識的産生。例如,海水沖擊岩石留下痕迹,含羞草刺激害羞;到猩猩模仿滅水等,再到人的意識的産生。
二是意識是社會的産物。其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首先,勞動使形成中的人腦日益完善,為意識的産生和發展提供了生理基礎。其次,勞動使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得以産生和發展。語言是勞動交流的産物。它使大腦能夠用詞來概括各種感性材料,推動了意識的産生和發展。最後,在勞動和語言推動下,意識的内容不斷豐富、形式愈來愈多樣化。
2. 意識的本質
一是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離不開人腦,離開了人腦神經活動的生理過程,就不可能有意識的存在。意識作為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在第一信号系統和第二信号系統基礎上進行的精神活動。
二是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即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也就是說,意識的内容是客觀的,而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是客觀内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割裂這種統一必然産生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四、 人腦與電腦
從總體上看,機器不能超過人,電腦不能超過人腦。這是因為“機器思維” 同人類思維具有本質區别:
1.電腦是人腦的模拟物,系無意識、機械的、物理的過程。
2. 人工智能沒有社會性。它隻執行指令,不考慮社會後果。
3. 人工智能沒有人類的意識所具有的能動的創造能力。
4. 電腦與人腦的程序是:人腦思維在前,電腦思維在後。
總之,人類同機器的關系永遠是制造與被制造、支配與被支配、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而不是相反。
五、 意識的作用
意識的起源和本質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但意識一經産生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這就肯定了意識對物質有相對獨立性。所謂意識的能動性,就是意識能動反映世界和能動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具體表現為:
1. 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人們在反映客觀對象
時,總是基于實踐的需要,帶有一定的主觀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動機和目的。
2.意識活動的能動性。它不僅能夠“複制” 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 意識活動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識的能動性不僅在于人們從實踐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表現在以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在自然界打下人類“意志的印記”。
4. 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的作用。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氣功” 同人的意識的能動性有着密切聯系。“氣功” 過程實際上是通過意識或心理過程來調節自己身體的生理過程。
六、怎樣正确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1. 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意識的内容正确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任何人如果無視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及其固有規律,他就不能發揮自己意識的能動性,而且,連一天也不能生存下去,當代人類社會所面臨着的日趨惡化的生态危機、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 也充分說明尊重客觀規律, 實現人和客觀世界和諧統一的極端重要性。
2.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實踐來實現的, 意識對于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并不是意識可以直接作用于外界物質, 要把意識的精神力量變為改造世界的現實物質力量, 就必須通過實踐來實現。離開實踐,純粹的精神力量是任何東西也實現不了的,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空談一陣的事。
3. 正确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還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4. 正确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必須正确理解和處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關系。一方面,認識和遵循客觀規律,是正确發揮意識能動性的前提。事實證明,人們對客觀規律認識得愈深刻、愈正确,就愈能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如果無視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注定要遭到規律的無情懲罰。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認識客觀規律、利用客觀規律,又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總而言之,要正确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我們既要反對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也要反對以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借口,颠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否認客觀規律的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