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易經》中,八卦由三個“爻”組成,三“爻”按不同組合而成八個卦;那麼六十四卦就是由六個爻組成,六爻按不同組合而成六十四個卦。六十四卦中,每個卦就是以上下各三爻為—組,上方的“爻”,稱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稱作“下卦”或“内卦"。因此,六十四卦也稱“别卦”或“重卦”。
在六十四卦的後面,附有解說全卦的“卦辭”,也稱作“象辭”。
“象”是一種有利牙的獸名,是“斷”的意思,亦即“卦辭”是每一卦的占斷。
“卦辭”是周文王撰寫的,《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西伯(周文王沒有稱王時的爵位)拘羑裡,演周易。”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于羑裡期間,推演出六十四卦,并發憤著作“卦辭”。所以,《系辭》中說“卦辭”的含義隐忍深藏,充滿了危機感。請關注公衆号:易經天下。訂閱号:軍師府
“卦辭”的後面便是“爻辭”,用以解說六爻中每一爻的含義。據說“爻辭”也是周文王寫的,但是其中引述了許多事件卻是周文王之後的時代發生的,那麼以周公(周文王的之子)著作“爻辭”的說法就更為合理了。
六十四卦的卦象排列順序現傳共有兩種:
一種是通行本《周易》,分上下經,上經始于“乾卦”,次于“坤卦”,下經終于“未濟卦”;
一種是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于“益”。
而“卦辭”和“爻辭”的内容大緻有三類:
一是論述自然現象之變化,用以比拟人和事;
二是論述人事之得失;
三是判斷吉兇的詞句。
三者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是易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圖,所謂“研易”,主要便是推演此圖,宇宙、時空、人類、文明乃至萬事萬物之奧秘盡在此圖中。因為此圖外面是圓,裡面是方,所以便稱“方圓圖”,乃取“外圓内方”之義。其中,圓圖表示時間,方圖表示空間。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簡稱“方圓圖”或“先天圖”。陳抟說:“易學者,意、言、象、數四者不可缺一。其理具見于聖人之經,不煩文字解說,止有一圖,謂《先天方圓圖》是也,以離陰陽消長之說,與卦之《生變圖》,并非創意所作,孔子《系辭》述之明矣。”
意思是:想學習《易經》,隻要有這—“方圓圖”足矣,因為此圖包括了易學的意、言、象、數和陰陽消長之說,此說法與孔子的《系辭》所述如出一轍。
1、什麼是圓圖
方圓圖外面的圓圖,其方位與先天八卦相同,重卦與三畫卦相同,乾、坤分居上下,離、坎各列左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為逆數,龔五、坎六、艮七、坤八為順行。自然地将六十四卦分成了八宮。
左半圈從“複”到“乾”,共三十二卦,一百一十二個陽爻,八十個陰交,陽由少漸多,為“陽升陰消”過程。
右半圈從“姤”到“坤”,共三十二卦,一百一十二個陰爻,八十個陽交,陰由少漸多,是“陰升陽消”過程。
其他卦皆生于“複”、“姤”兩卦,“剛爻柔而為複,柔爻剛而為姤”,所以此圖又稱“複姤父母”。
《觀物外篇》說:“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陽含陰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父,故母孕長男而為“複”,父生長女而為“姤”,是以陽起于複,而陰起于姤也。”
朱熹說:“圓者動而為天。”該說法是獲易學研究領域的廣泛認同的。圓圖的卦序就是伏義六十四卦的次序,從“乾卦”始逆時針排列一周而成圓形。水、火、木、金、土五星依次運行,而成春夏秋冬四季,配以十二地支和二十四節氣,便是一幅完整的天體運行圖。
古人認為“天動地靜”,天體是順時針而行的,這與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地球自西向東逆時幻.自轉的方向正好相反。但是,正是因為這個“相反”,使得古人與今人的認識結果是一樣的,天體左旋,正是地球右轉。其實相對于人類來說,地球這個參照物确是靜止的,古人的說法其實更為準确。
2、什麼是方圖
方圖是先天六十四卦次序的倒圖,易學研究者普遍認為,這個圖是對《說卦傳》“天地定位”一節的解釋,它由四個層次組成:
中間的巽、震、恒、益為第一個層次;
其外十二卦以坎、離、未濟、既濟為四隅是第二層;
再外二十卦以艮、兌、鹹、損為四隅是第三層;
最外二十八卦以乾、坤、泰、否為四隅為第四層。
從大方圖來看,從西北角至東南角是條斜線,以先天八卦的次序排列着八純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樣就将六十四卦分成了兩半。
四層對角的卦象相反:
第一層,震、巽相對,表示“雷風相薄”;
第二層,離、坎相對,表示“水火相射”;
第三層,兌、艮相對,表示“山澤通氣”;
最外一層,乾、坤相對,表示“天地定位”。
因此這可以看成是一個古代大地的方位圖。
六十四卦方圓圖,圓圖代表天,方圖代表地,所以“方者靜而為地”、“天圓地方”、“天動地靜”。
朱熹說,圓圖“其陽在南,其陰在北”,方圖“其陽在北,其陰在南。此二者陰陽對待之數即天與地、陰與陽在圖中的相爻。
傳說伏羲上觀天、下觀地、再觀人,發現天地人乃至世間萬物皆由陰陽兩種物質構成,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盛陽衰、陽盛陰衰,而作八卦。八卦就揭示了一切事物之内在和發展規律,就是所謂的“變易、簡易、不易”也,易經的思維是統一整體(綜合)的思維,是化繁為簡的智慧,是東方人的大智慧,而反觀西方的思維,卻是肢解分析的思維,是化簡為繁的智慧。
國學的三大代表儒釋道,都是在易經的道理上發展起來的。比如,儒家側重于陽,道家側重于陰,佛(禅)家則是陰陽相調。三者剛好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太極圖。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的“内方外圓”之理,是儒家“内聖外王”的理想境界;也和道家的“内外清靜,有無相生”、“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而無為”的真人、神人、至人境界是一個道理。此外,方圓圖的圓通無礙,更是佛家明心見性至普化群生,以達到佛心圓融無礙的至上圓滿境界。
從國學的思維特點來看:
1、儒家正心,止安靜按慮得,誠意正心,修齊治平;盡心—知性—知天。
2、道家靜心,緻虛極、守靜笃,滌除玄覽,坐望得道,内景返觀。
3、佛家明心,戒、定、慧。佛家的最高智慧是明心見性,強調覺悟本心—平常、平等之心,善良、慈悲、大愛之心。佛家有一部重要的經典便是《心經》,隻要我們認識到了世界的本質是“性空”,就能掌握一切事物的内在和發展規律,一切表面看似紛繁複雜的事物本質并不複雜,不迷惑就能不執着、不化簡為繁,就能生起覺悟,對一切事都能靈活處置,“以不變應萬變”,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常誦讀此經,能使人入靜悟道、激發無限潛能,洞悉宇宙及人生真相。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痛苦、彷徨、苦悶、空虛、不安等,正是因為“有欲無愛”的困于小小的“自我”中,而讀懂了《心經》,就能懂得“有愛無欲”從而釋放自己變成“大我”,并圓融于宇宙的“大我”中。
以六十四卦方圓圖來看,方在圓中,于天地而言是天圓地方,天是大我,地是小我;于人而言,“小我”是方,“大我”乃圓,若能以方入圓、以方化圓,就能正視宇宙及人生之道,依理而行,我們就會擁有安樂、祥和、幸福、甯靜的人生。
所以,無論“善“或”德”,都是人生至為最要的修養,是生命能量提升的唯一手段,易經的“元、亨、利、貞”便是最重要的“四德”。此“四德”幾乎貫穿了整部《易經》的始終,也正是這“四德”,含括了全部易卦的内外圓明之道!善或德,是易經六十四卦方圓圖所蘊含的人生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