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中華武術的真正精髓

中華武術的真正精髓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06 21:30:21

中華武術的真正精髓(中華傳統武術-)1

另一大陣營在更高的層面上把握住了身體的整全性。他們不僅體認到了單個身體具有不可思議的能量,而且在實戰中自我和作為對手的他者也可以成為一個整體,他者的能量可轉化為自我的能量,隻要運用得當,在這個整體中他者能成為可以自如操縱的部分。當他者不能自主時,其能量便由我來主宰。

所謂以彼之力加我之力還諸彼身,最高明的國術家還能做到以我之小力加彼之大力還諸彼身。這種境界被稱為:“四兩撥千斤”。有人認為,這是利用了力學中的杠杆原理。從方法論的層面來看,這一判斷是成立的。但是,“四兩撥千斤”這一說法也誤導了無數迷信“内家”之說的初學者,他們以為,隻要學會了這種技巧,就能以小搏大,以弱勝強。而實際上,能夠施展“四兩撥千斤”的國術家,本身勁力就得大得驚人,他們不過是擁有“千斤”之力而在某些時刻隻用“四兩”而已。“四兩”可撥“千斤”,但這“四兩”背後蘊藏着随時可以追加的驚人能量。隻要有實戰經驗的人都會明白,技巧若無功力做支撐,便是紙糊的架子,一打就散。而所謂技巧,隻是為了發勁的有效而産生。舍功力而談技巧,隻能陷入自欺欺人的泥潭。任何貨真價實的國術家,都把“功夫上身”作為第一要務。身上有沒有功夫,或者用更通俗的說法——有沒有東西,在行家那裡,是一伸手便能知個大概。

中華武術的真正精髓(中華傳統武術-)2

楊澄甫幼承家學,卻不肯下苦功,雖然楊式太極拳一招一式皆爛熟于胸,實際功力卻很淺,雖不能說是紙糊的架子,但也隻能算是好看的瓷器。作為“楊無敵”楊露禅的嫡孫,這座“瓷器”也受人追捧,二十九歲便在北京中山公園設立拳場,從者如雲。楊澄甫終究是見識過真功夫的人,有自知之明,隻教招式,跟當今許多以“武”謀生的套路名家并無二緻。一旦涉及到需要發勁打人的功夫,學徒們必須前往楊府拳場,在師祖楊健候的看顧下學習。楊健候是一代高手,為人精細,在他的妥當布置下,楊澄甫倒也沒有出過纰漏。楊健候臨終時,擔憂楊澄甫以後無人撐持,在高手面前堕了楊家威名,以緻老淚縱橫,伥伥而去。楊澄甫痛定思痛,閉門六年,專練找勁發勁,四十歲時方出關,此後由北至南,廣開法門,成為太極門中的“廣大教化主”。楊澄甫成長蛻變的過程,是一個國術家從外在的虛文浮套逐步深入自己身體内部的生動寫照。國術家們無須閱讀《孟子》,便能走上“反求諸己”的路徑,這條路徑通向國術的核心。

經過許多代人的摸索和傳承,最晚至清末,國術的核心練習模式便已成型。許多拳種的頂級高手都形成了清晰的認知:要想在搏鬥中及時爆發出至剛至猛的整體能量,必須将身體練得大松大軟。這種讓國術圍觀者和普通習練者難以理解的悖論含有辯證法的因子,是一代又一代的拳師們通過身體的實證緩慢得來,當中含有大量的汗水、淚水和鮮血。但就算付出了汗水、淚水和鮮血,還是有許多拳師錯過了這條路徑,他們堅持認為自己的失敗隻是因為沒有把身體練得更硬更緊。

這兩種路徑的交錯而過,造成了國術的分裂。如果非要用内家和外家對國術進行區分,以此為标準,算是最為靠譜,盡管仍然不是那麼清晰和界限分明。比如被視為外家拳代表的少林派,當中的心意卻是在松柔中求功夫。又如南拳也被目為外家拳,但當中的詠春拳卻又體現出對身體整全性的追求。面對這種暧昧難明的狀況,黃劍明提出:拳無南北之分,更無内外之别。這是通家才有的見識,單刀直入、直抵核心。

國術的核心就是找勁和發勁。勁是力的最大整體化,即所謂整力。許多國術家都認為,找勁的不二法門是站樁。形意拳有“萬法皆出三體式”之說;八極拳的沉墜勁、十字勁皆須從站樁中求得。大成拳的創拳者王芗齋是這一法門最徹底的實施者。他對國術最大的貢獻,也是争議最多的地方,就是堅決摒棄了套路,專尚站樁和實做。這等于把傳統的“練法、打法、演法”縮減為“練法、打法”。

實則演法(套路)中也包含了練法和打法,但隻有極少數根器穎利的人才能悟到,更多人則在漫無邊際的套路練習中耗費時日,最好的結果是練得身體強健,挨打時可以多支撐一陣。演法在各個時期都大行其道,背後有利益的驅動,也有更深遠的考慮。它可以大幅度延長拳師授課的時間,增加他們的收入,同時也能讓拳師有時間從容考察徒弟的品性和根骨,以便決定哪些人隻能學到花架子,哪些人可以傳授給他們練法和打法。

後一部分永遠是少數,他們通常被稱為入室弟子。盡管王芗齋立意高遠,門戶開闊,而且矢志不移,但有資格稱為他入室弟子的也是寥寥無幾。因為國術比任何一門技藝都講究“身授”,無法流程化操作和模式化發展。以楊露蟬天資之高,在偷拳(也就是“瞟學”)三年後,也要正式拜在陳長興門下,才能得其堂奧。練法涉及到每具身體的不斷調整。每個人的身體千差萬别,最後能不能出功夫,功夫能不能實現個體的最大化,不但取決于師傅的水平和徒弟的資質,還取決于師徒之間的信任程度。隻有對師傅信服到死心塌地的人才能嚴格遵循教導,細細體味松肩墜肘、内撐外裹的甚深滋味,而對那些學了三月半載就在外頭掄胳膊動腿抖威風的好漢行徑無動于衷。

站樁确實能最大限度地體現身體的整全性,它使身體的每個部分都處在将發未發的狀态,而在整體上保持中和之态。其單純的姿勢蘊涵着許多細微的要求。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很多時候言傳不能奏效。在适當的時機,師傅會允許徒弟觸摸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以此來告訴他是這樣而非那樣。苦練深思卻不得的弟子一觸之下,往往會恍然大悟,這就是所謂的“捅破窗戶紙”。維特根斯坦所說的“凡不可說者皆須沉默”,在國術家這裡遭遇到了事實上的反駁——身體可以突破言語的界限,傳達出最重要、最關鍵的“不可說者”。而師徒之間那種甚至比血緣還牢固的關系也是在這種傳授中一點一滴形成的。

中華武術的真正精髓(中華傳統武術-)3

對于不能得其滋味的練習者,站樁無異于一種枯燥的苦行。這道鐵門檻把許多意志力薄弱、缺乏耐心和悟性的練習者擋在國術的大堂之外。而一旦跨過這道門檻,能夠“站進去”了,樁功“靜中動”的妙處就會如花瓣一層一層打開,身體逐步出現許多不可思議的變化。這種變化過程是精微而漫長的,如同烹饪一道名菜,任何一點火候未到或火候過了,都會導緻不可彌補的遺憾。

在最高的“烹饪”效果中,全身肌肉的放松程度能夠達到仿佛是挂在骨頭上一樣,而骨頭的密度會大幅度提升,所謂“鐵樹挂寶衣”,就是對這一高深境界簡潔而生動的描寫。身體的敏感度也會提升到近乎誇張的地步,拳經中對此境界的描寫同樣是富有詩意的:“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但這種敏感并不意味着國術家對身體的追求是像羽毛或蠅蟲的翅膀那樣輕盈,相反,通過長期的站樁練習,身體會日益沉穩充實,仿佛與大地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聯系,這種實效被稱為“根勁”。一旦獲得了“根勁”,就是功夫上身了,便可進入發勁的階段。

站樁無疑是通往勁的康莊大道,但也不乏未經站樁就成就了的例子。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根據李仲軒的回憶,盡管尚雲祥教授弟子都是從站樁開始,他自己卻是不站樁也成就了。他的師傅,清末大拳師“單刀”李存義也是走的這條路徑。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頂級國術家,八極拳的“神槍”李書文,在其門人的回憶中也很少看到苦練站樁的行迹。“自然門”和太極拳這南北兩大以勁的吞吐轉化靈活著稱的拳種,也都更傾向于在動态化更為明顯的練習中找勁。(中)(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