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談到了李白《靜夜思》詩中的一個字——床,知道了“床前明月光”這句中的“床”,指的并不是床榻,而應該是井欄,而且,我們還感歎,原來這麼多年,我們都理解錯了。
其實,在《靜夜思》中,我們理解錯的,又何嘗隻是一個“床”字呢?“床”字之外,還有一個字,大概我們也沒有理解正确,那就是“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這個“疑”字不簡單,小心弄錯哦。
在我們的理解中,這個“疑”字當然就是“懷疑”,這也是“疑”字最基本的意思,而在“疑是地上霜”這句詩中,就是這種意思;望着天上的明月,就懷疑是地上起了霜,這樣的解釋沒毛病啊!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這裡的“疑”,不是“懷疑”,而是一種“比喻”的手法,應該解釋為“好像”、“仿佛”。
我們接下來看一看,把“疑”字解釋為“好像”、“仿佛”,這句詩又該怎麼翻譯,顯然,翻譯過來就是這樣的:望着天上的明月,就好像是地上起了霜。我們連着讀它三遍,似乎這樣的解釋也很通順,其實,這不叫“通順”,而是“本該如此”,這個“疑”,本來就是“好像”的意思。
既然我們把“疑”字解釋為了“好像”、“仿佛”,那麼我們還能不能再舉一個别的例子呢?當然能,而且還不止一個。比如,我們還說李白,在李白的另外一首《望廬山瀑布》中,有這麼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個“疑”,顯然就是一種比喻,即“好像”、“仿佛”的意思,而不是什麼“懷疑”;看着“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你有什麼好懷疑的,那根本就不“是”銀河,而是“像”銀河。
還有,比如陸遊在他的《遊山西村》中寫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裡的“疑”,其實也是“好像”,而不是“懷疑”。當然,也許你會說,山重水複之後,我“懷疑”沒有路了,這也說得通,其實,如果真是這樣解釋的話,那麼這首詩的意境可就要差些了。把“疑”解釋為“好像”,“山重水複”是意境,“柳暗花明”也是意境,山重水複之後,就“好像”沒有路了,其實後面是柳暗花明哦,這樣才顯得和諧統一,一氣呵成;如果解釋為“懷疑”,那麼也就把詩人自己給拉進去了,你說,這個時候,陸遊又怎麼會在意境之間“摻和”呢?
總之,“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就應該解釋為“好像”,而不是“懷疑”,我們可不能弄錯哦;好了,親愛的小夥伴們,對于這個問題,你又是怎麼看的呢?一起來留言讨論吧!
歡迎關注文化新篇,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