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史經常發布一些關于清代官制的文章,但是對六部的職官設置講得不多,最近有讀者留言,讓禦史講一講六部的郎中與員外郎。針對這個問題,禦史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清代六部的職官設置依次是: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經承。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六部尚書、侍郎分别是從一品、正二品大員,而不設三品、四品官,職責很重權力很大的郎中、員外郎級别較低,分别是正五品和從五品。
其實這種情況也是很正常的,因為郎中、員外郎的人數太多,加在一起有好幾十人。此外内務府、理藩院兩個衙門也有為數衆多的郎中、員外郎,所以他們的級别不可能太高。
郎中與員外郎是什麼關系?從品級與職掌的角度來看,郎中與員外郎有隸屬關系,大緻可以認定為上下級關系。按照清代官制,郎中、員外郎是同屬一個量級的,官方叫法為“司官”(尚書、侍郎為堂官)。
如果和現在進行比較,尚書、侍郎是部長、副部長,那麼郎中就是某部下屬的司長、局長,員外郎則是副司長、副局長,屬于廳級幹部。清代各部設有不同的清吏司,簡稱“司”,這裡就以事務最繁的戶部為例進行說明。
戶部管理全國的戶籍、土地、錢糧等事務,其職官設置是六部中最多的。戶部主要政務的分工,是按省區分司的,共有十四個清吏司,分别以省份的名字命名,比如江蘇清吏司,山東清吏司,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各省清吏司并非隻管該省的政務,像有些事務較簡的司,需要兼任其他的事務,比如雲南清吏司,除了負責雲南一省的錢糧賦稅之外,還兼漕政,貴州清吏司則兼全國關稅。
戶部各清吏司的最高長官就是郎中,所以他們被稱為“司官”。由于清代在中央各重要部門實行的是滿漢雙軌制,故一個司中分設滿、漢郎中各一人,滿、漢員外郎各一人。此外,在一些特殊的清吏司中,人數又不同。比如兵部的武庫司,設滿郎中二員,漢郎中一員。
各司中滿郎中是掌印的,漢郎中則是實際辦事的,這與滿漢尚書的性質一樣,是清代重滿抑漢基本國策的一個體現。
前面提到,郎中與員外郎大緻上可以認定是上下級關系,但有些特殊時期,情況又有所不同。以刑部而言,每年都有一個重要的政務——秋審。秋審是将全國各省的罪犯做一個最終定罪,有很多員外郎就是具體負責該項事宜的,其地位和郎中一樣,直接對侍郎、尚書負責。
郎中、員外郎品級不高,但權力不小晉升空間大
清代六部各司中,以吏部文選司、考功司,兵部武庫司這三司地位最高。吏部兩司就不用細說了,文選司負責文官選拔以及班次升除,考功司負責文官的考核、處分。
這兩司郎中的地位很高,可以決定文官的仕途前程,所以比一般的清水衙門的堂官還要顯赫。并且其任職資格也較高,往往都是皇帝的親信擔任。
兵部在六部中排名在吏、戶、禮之後,但武庫司卻是一個要害部門,主要掌掌兵籍、武器、鄉會試的武科,及編發、戍軍諸事。當時京城官場上就有一句話叫作“武庫武庫,又閑又富,職方職方,又窮又忙”。武庫司由于掌管兵器器械,所以成為公認的肥缺,一般都是旗人專缺。
從晉升的角度來說,郎中例升各省知府、道員,員外郎例升郎中、知府。清代共有180多個府,這些知府大多都不是從基層提拔上來的,而以京官外調者居多,其中郎中和員外郎又是知府的第一熱門人選。
此外,全國還有一百多個道員,其中也有不少也是從郎中升任的,但這種情況屬于越級提拔,因為道員屬于正四品。如果讀過《紅樓夢》的讀者,應該知道,賈政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工部任員外郎,後來在京察中獲一等,被皇帝外放為江西糧道。以員外郎放道員的情況在清代也是有的,但總體而言不多見。
除了知府、道員以外,郎中、員外郎如果是進士出身,還可以被外放為學政。自雍正以後形成定制,各省學政除了順天、江南、浙江必須是翰林官以外,其他各省學政可以從部屬司官中任用,故很多郎中、員外郎有調任學政的機會。
不管是道員、知府又或是學政,這都是地方上重要的行政、教育長官。自乾隆以後逐漸形成了外重内輕的局面,時人以外放為榮,中級京官能外放知府絕對是皇帝信得過且運氣好的人。而且有了郎中、員外郎這個經曆,在地方上也更容易得到提拔,進而升為地方督撫藩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