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北方家庭冬天都會囤白菜過冬,不過每個北方人的冬天肯定都少不了要吃幾頓白菜,隻有吃了白菜,才會覺得是在過冬了。
農業科技和物流的發展,人們可以全年都能吃上各種各樣的蔬菜,但不時不食,北方的冬天不能沒有大白菜,山東人的家裡不能沒有比人高的大蔥,在湖北不吃紅菜苔的冬天算是白過了…
從北到南,全國各地都有專屬的冬季蔬菜,氣溫慢慢下降,又能吃到最想念的菜了,仿佛隻有吃到那口味道,這冬天才算完整。
在北方,進入冬天的标志不是大雪紛飛,而是空氣中彌漫着的白菜味道。北方人在冬天遇到大白菜,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囤它!東北囤、北京也囤,即使現在已經可以在冬天吃到各種蔬菜,但作為性價比之王,白菜就是整個北方地區老一輩的安全感,哪家沒囤個一兩百斤都不好意思跟鄰居唠嗑。
北京土著大為的家裡,老媽已經開始冬儲白菜了,一棵白菜有冬瓜那麼長。當天,餐桌上就出現了醋溜白菜,倍兒香。老媽邊吃邊說,在北京冬天了就得吃白菜,别的都不行,按大為的話來說 “冬天就得吃它”。
老北京有這麼一句話:“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麼高。”畢竟大白菜便宜,吃法又多,怎麼吃都不會膩,光叫得出的吃法就有:辣白菜、醋溜白菜、炒肉片、燒豆腐、乾隆白菜等,以及漬酸白菜做的各種酸菜餡餃子、包子、餡餅,酸菜白肉,酸菜豬肉炖粉條等。正陽書局還有一本關于白菜吃法的藏書,叫做《百吃大白菜》,可見白菜真的是百菜,吃法是相當豐富了。
在大為心中,一棵白菜是可以按照部位來吃的,白菜葉用來醋溜,酸甜又清脆;白菜幫可以做成餃子餡,味道超級香;裡面的白菜芯還可以單獨成一道菜,比如用來和豆腐絲兒涼拌,簡單又開胃,一人能吃一小盤。還有用肉湯咕噜出來的鮮美熬(āo)白菜,和再尋常不過的豆腐炖白菜、白菜卷兒等,都各有各的味道。
不管怎麼吃,白菜肯定是少不了的。如果冬天沒有白菜,這冬天過的就沒啥滋味了。
北方除了囤白菜,山東大蔥也是必囤之物。山東的冬天寒冷又漫長,新鮮蔬菜品種少,大蔥就脫穎而出了,而且北方天氣幹燥,易出汗,菜基本濃且鹹。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下,大蔥成為了必備品。就像四川人的血液裡流淌着辣椒,山西人的血液裡流淌着醋,山東人的血液裡則流淌着大蔥。
這大蔥,長得比我高
南方的蔥小小的一把,而北方,尤其是山東的蔥,隻能用捆來形容。以後别人再問你是哪根蔥,你完全可以可以說“我山東大蔥”,比如最有名的章丘大蔥,長得比人高,來自山東的桃子姐發過這麼一張圖。雖然山東人全年都在吃大蔥,但是一年品質最高,又脆又甜,可以直接生食的章丘大蔥隻在立冬前後上市,而且數量有限,賣完就沒了。
山東人說:大蔥蘸醬,越吃越壯,沒有大蔥的山東,沒法過冬。如若碰巧遇到在樓道晾蔥的大嬸,打聲招呼她就會給你普及自己多年的冬季囤蔥秘訣:“大蔥晾曬個四五天,到蔥葉曬黃了,隻剩下蔥白,所以在選擇大蔥儲藏的時候,蔥白越長越好,這樣損失少,最劃算!”
山東人的冬天,怎樣都得吃上一份蘸着大醬的煎餅卷大蔥。對桃子姐來說,一根有尊嚴的山東大蔥,一定要披上薄脆的煎餅,如同黃袍加身,加上莊嚴肅穆的醬色,像啃甘蔗一樣啃着吃,嘎嘣一聲,清脆又質樸,這才是吃煎餅卷大蔥的正确姿勢,正宗的章丘大蔥,鮮甜脆嫩,對山東人而言,是水果般的存在。
除了煎餅卷大蔥,桃子姐說蔥在山東的餐桌上還有很多吃法,比如大蔥鮮肉馄饨、海米焖蔥、蔥爆海參等,而做“蔥爆海參”這道山東名菜,需要100克海參,配上200克大蔥,才能燒出那份濃厚鮮香的口感。
對山東人來說,大蔥早已不是菜肴裡的配角,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角,隻有來一口剛上市脆甜的章丘大蔥,這個冬天的味道也就完整了。
位于中部的湖北,冬天有暖和的藕湯喝,也有清脆的蘆蒿吃,但隻有湖北人自己知道,紅菜苔才是他們的冬天本命蔬菜,尤其是“洪山菜苔”。
在武漢人孟雲看來,全湖北最好的菜苔隻在洪山有,出了這個地方,不僅顔色不正宗,味道也有差别,這是因為洪山的氣候地理條件最好。
武漢市的洪山區是丘陵地帶,有“九嶺十八凹”的外号,北面有洪山擋風,難免有南湖帶來濕潤的空氣,形成了獨特的“暖冬小氣候”,而且洪山一帶是灰潮土,這是長江洪水沖擊後形成的沉積物,微量元素豐富,這種天時地利,長出來的紅菜苔自然好,尤其是經曆了大雪之後,花莖搖曳,色澤紅豔,水分充足的紅菜苔,口感此時極為脆嫩。
而洪山最好的紅菜苔,又以這裡香火不斷的寶通寺為最好,甚至有“塔影田,鐘聲地”的說法,就是說這裡菜苔要長在塔影覆蓋到的地方,超過了這個範圍,顔色和味道都會變差,如今的寶通寺,被人承包了5.7畝地種植紅菜苔,價格自然不菲,大多數人吃的還是洪山及周邊地區産的紅菜苔。
紅菜苔最經典的吃法就是清炒和炒臘肉,孟雲平時吃膩了太多肉,最喜歡的還是清炒紅菜苔,洗幹淨的紅菜苔切成段,爆炒幾分鐘就可以,炒熟之後,湯汁并不是紫色或紅色,而是綠色,咬起來也不是軟綿綿。
這份隻屬于紅菜苔的脆嫩,隻有在冬春才能吃到。
中國南方盛産竹,南方的冬天,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冬筍,尤以江浙最甚。每個江浙人的冬天,多多少少都會吃幾餐桌冬筍做的菜,比如混合着鹹香五花肉的腌笃鮮,湯白汁濃,冬日裡喝上一碗,渾身都暖和了;還有鹹中帶甜的油焖冬筍,味道極為鮮美,就着冬筍可以吃好幾碗飯。
不過筍好吃,要挖出來可就太費勁了,來自浙江麗水松陽的賀強,家裡有一小塊竹林,每年冬天都要跟着父親上山挖筍,然後賣到當地市場。
雖然現在科技發達,但挖冬筍依舊隻能靠人工,機器是替代不了的。而且也不是想挖就能挖到,還挺難呢,賀強最開始跟老爸學挖筍的時候,根本找不到什麼竅門,就是在山上亂挖,被老爸教育一通,說破壞了竹根以後就長不出筍子來了。
後來還是老爸親自教了好多次,才發現這裡面的講究竟然還挺多,不但要會看竹子,還要會選地方,這還不算完,挖的時候也得小心翼翼,要挖到竹根和筍的交接處才行,最後挖好了還要把土埋上,明年才會接着長。
賀強常常一天下來,累的腰酸背痛不說,還根本挖不到幾個冬筍,太費勁了,每次挖完筍,感覺渾身像散了架,要休息好幾天才能恢複,真想不到,那些以挖筍為生的人是怎麼扛過來的。隻有在吃到那口極鮮的腌笃鮮時,才感覺自己一天的力氣沒白費。
兒菜長的很奇怪,就像很多孩子把母親圍在中間,一母多子,所以叫兒菜,這種菜在川渝地區最常見,主要是川渝秋季高溫多濕,最适合種植兒菜,挪了地方種的兒菜,就沒那麼好吃了。而且川渝地區吃的都很辛辣重口,爽口解膩的兒菜能化解油膩辛辣,自然成了家家戶戶都會吃的家常菜。
從小到大吃慣了兒菜的張姨,一度以為全國各地都是有兒菜的,直到二十多年前北上讀大學,才發現其他地方很少有這個,要吃隻有回去吃,于是每次回家,都非常珍惜能吃到兒菜的機會,也是在離家後,才更明白兒菜這種“母抱子”的含義。
後來張姨在北方安了家,有次發現所住小區附近的菜場有個攤位賣兒菜,張姨如獲至寶買了做菜,卻總覺得味道不夠地道,沒有四川兒菜“甜中帶苦,苦中有甜”的分寸感。不過幸好現在物流發達,想吃家鄉味的兒菜,在網上下個單就行了。
兒菜雖是芥菜的變種,但卻有和芥菜完全不同的清甜感,那種天然的柔嫩口感,不管怎麼做,炒着吃,煮着吃,做泡菜吃,做蘸水吃,都依然是細嫩的感覺,但張姨最愛的還是做成泡菜,果然四川人能“泡”一切蔬菜,做成泡菜嘎嘣脆,酸甜鹹完美結合,随便和什麼炒,都能成為飯桌上的“飯掃光”。
馬蹄,也叫荸荠,南方很多地方都有,長得黑不溜秋有點醜,剝皮又相當麻煩,一直上不了台面,但它夠淳樸、實在,削了皮可以當水果吃,蒸熟了可以當零嘴吃,還可以炒菜炖湯做糕點做肉丸子,一點都不矯情,試問誰會不喜歡這樣的小可愛呢?
老家在安徽廬江鄉下的海波回憶,以前他們那邊幾乎每家農戶的田地裡,都能看到一片長得跟鮮活青蔥一樣的荸荠。每年初冬,放了寒假的海波都會跟着老爸去挖荸荠,荸荠都是長在池沼和水裡,不太好挖,常常挖了幾棵下來,腳就像被吸鐵石吸住一樣,挪不動地方了,為了減少破損還得小心翼翼,别把荸荠的皮給弄破了,挖出來的荸荠得把泥土去掉,這就需要帶手套,但就算戴了手套,一天下來,手也是黑黢黢的。
挖了這麼多年,海波現在也可以說是荸荠行家了,對他來說,個頭越大越好吃,洗幹淨的荸荠是棗紅色的最好,雪白清甜的荸荠肉,洗幹淨了啃着吃是最有意思,用手指捏住荸荠的上下兩端,一邊啃皮一邊轉圈,一口咬到嘴裡,汁水飛濺,這麼吃雖然土又不文雅,但海波卻說“能吃出雪梨的味道”。味甜多汁的荸荠,讓現在每天在27層寫字樓寫代碼的海波非常懷念,這種曾經滋養身心海波身心的“布衣”美味,成了他難以忘懷的少年時代。
在江西等南方地區,其實冬天能吃到很多蔬菜,不過隻有藜蒿這道青菜,才是南昌人民的心頭好。
藜蒿也叫蘆蒿,并不是大家平時吃的茼蒿,雖然它們有很親近的血緣關系,但并不是同一個物種,藜蒿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不過能在冬天吃到它的地方并不多,江西等地冬天吃的多一些,南昌的“藜蒿炒臘肉”,還是當地的“十大名菜之一”。
在南昌長大的李哲,記得每年冬天都要吃很多道“藜蒿炒臘肉”,記得有年氣候好,藜蒿長的快還有淡淡的甜味,最關鍵價格還便宜,大量上市了買的人卻不多,原因是上市的太早了,很多人家的臘肉都還沒腌好~
吃藜蒿,李哲最愛的就是當地名菜“藜蒿炒臘肉”,臘肉味重藜蒿清香,搭配在一起真是回味無窮,臘肉可以一直保存,但是藜蒿的食用期太短了,隻能在冬季抓緊吃,因為溫度一升高,藜蒿就長成草梗了,那時嚼起來,和嚼草根沒什麼區别。
南方喜食葉菜,豌豆尖則是葉菜裡最受歡迎的一種,每年冬天,豌豆尖是雲貴川渝冬天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統計顯示,僅成都市去年一年豌豆尖銷量達到4414噸,僅11月到次年1月,銷量就達3241.54噸…豌豆尖的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
△超市裡堆滿的豌豆尖
南方吃豌豆尖的方式大多類似,現居貴陽的成都人小江解釋道:貴陽人喜歡用豌豆尖燒湯或者煮火鍋,連葉帶須一起吃,貴陽人又管豌豆尖叫“豌豆須”或者“豌豆苗”。成都重慶也愛拿豌豆尖涮火鍋,白灼配面,也有人愛清炒、甚至涼拌。雲南也愛炒食或是搭配着米線食用。但總的就是兩種方式,一類直接炒/煮了吃,一類是把豌豆尖當配菜用,類似火鍋這樣的。
豌豆尖配面,是小江最愛的搭配方式,吃面的時候煮一些脆嫩的豌豆尖,這是四川人早餐和宵夜的精華!到了豌豆尖大量上市的季節,小江總會買幾把豌豆尖放家裡。小江買的多了,也總結出來了最新鮮豌豆尖的挑選方式,首先看豌豆尖是否新鮮,要看它的葉子有沒有蔫;其次要用手掐豌豆尖的根部,一掐就斷才是新鮮又嫩的豌豆尖,難掐斷的會大大影響它的口感。
煮面的時候,把豌豆尖的頭部的須兒和尾部的根兒摘掉,摘好後用清水浸泡下,洗幹淨備着,就等最後下面的時候開水裡涮個二十幾秒左右,蓋在面上就行。
△脆嫩的豌豆尖配自己做的家常酸辣面
除了雲貴川渝,廣東、廣西、香港也愛吃豌豆尖。香港隻食用最頂端的兩片,叫“豆蓓”或“豆尖”,人工精心挑選采摘後運到香港市場的豌豆尖,每斤平均售價60-80港币,在港最高售價曾達到268港币。
豌豆尖做法簡單,清炒或白水煮過就無比美味,小江媽媽推薦種特别的豌豆尖做法,在炒豌豆尖時加入雞油,這樣可以讓豌豆尖更加鮮香。等不及馬上去市場買一把晚上吃雞油豌豆尖了!
中國地大物博,除了上面說到的這幾種冬季蔬菜,全國還有很多地方有屬于自己的特色蔬菜:廣東人點菜要是沒白灼芥蘭那就是沒點完;新疆人愛吃的抓飯沒黃色胡蘿蔔就是不到位;貴州人最愛的折耳根,是整個冬天最靓的崽...
不同地域的人們,在冬天有不同的蔬菜記憶,過去很難吃到全國各地的各種蔬菜,如今農業科技和物流的發達,以前吃不到的稀有蔬菜,現在都能吃到了,冬天已經來了,大魚大肉進補的同時,别忘了多吃些蔬菜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