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采油一線工人工作内容

采油一線工人工作内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07:38:09

華北油田采油二廠文西作業區蘇一氣站采油工聞偉,經過25年鑽研創新,從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長為技能專家。

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工作室。他主持并帶領團隊先後完成創新成果100餘項,76項獲國家專利。他還榮獲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号。今年9月,當選敬業奉獻“中國好人”。

聞偉說:“我隻是想通過努力,讓油田一線的兄弟姐妹們工作輕松些。”

“再苦再累我也願幹”

采油一線工人工作内容(一個采油工的創新樂趣)1

聞偉在研究試驗拆卸曲柄銷子的工具。

聞偉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石油工人家庭。1993年,他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華北油田采油二廠文西作業區的維修班。

“我剛到作業區時,周圍一片荒蕪,廠房很簡陋,要坐着拖拉機去井站上維修。”聞偉回憶說,“當時,我的心裡咯噔一下,心想以後不會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吧。”

不僅如此,維修班負責的是站隊生産井的維修與養護,每天要接觸原油泥水,一身油一身泥,隻有牙是白色的。

在“磕頭機”24小時運轉的過程中,油井随時都可能“生病”,一旦沒及時“醫治”,将嚴重影響油田産量。這也意味着,聞偉他們時刻不能離崗,處于24小時待命狀态。

而且,越是惡劣天氣,維修班的工人們越緊張。一次趕上下大雨,一處井站發生了故障。他們接到通知,立即開車拉上裝備趕往現場。井站在偏遠地區,路不好走,雨天車開不進去,他們四五個人就一起将氧氣瓶、乙炔瓶、電焊機等擡進去進行搶修,完事再擡回車上。

等他們維修完跑到車上,都被雨水澆透了,冷得渾身發抖,一人一個“大花臉”。

同事唐永輝告訴記者:“第一次見到聞偉,是個冬天,風呼呼地刮。他當時站到控油平台上檢修機器,我在上面站了幾分鐘就凍得受不了了,而他足足幹了近兩個小時。他的雙手很幹很粗糙,裂的都是大口子。”

抽油機上有個裝置叫曲柄銷子,是關鍵件也易損壞,換曲柄銷子是維修班一項日常工作。聞偉說,這項工作耗費大量的人力與時間。

以前,一個曲柄銷子壞了,他們5個人排好隊,一個一個地站到減速箱上,掄起18磅的大鐵錘砸銷子,左右手倒着砸,四五個小時才能換好一個銷子。到吃飯的時候,胳膊、手都感覺不是自己的了,手不停地抖,連筷子都拿不住,用勺子吃飯,碰得盤碗叮當響。

給抽油機加潤滑油,在外人看來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工作。但聞偉描述,保養抽油機的一個中軸,至少需要用加潤滑油的槍往裡加20槍,一槍需要打1500到2000次,就像給自行車打氣一樣,用手上下用力加壓。他們曾經一天給四口井做過保養,而一口井多的時候有4個點需要加潤滑油。等做完保養工作,他們的手都擡不起來,下梯子時手和木頭一樣,沒有知覺。

有一次,晚上快8點的時候,岔河集油田的一個計量站的油線發生了穿孔現象。由于管線都處于地下1.2米處,穿孔的位置并不能輕易找到。聞偉和同事首先将洩漏的污油用鐵鍁一鍁一鍁地裝到回收袋裡,這一裝就裝了30袋。

等找到大概的出油點,就開始從兩邊向中間挖,挖出一個倒梯形逃生坡。剛開始,兩個人可以一起挖,随着寬度越來越窄,大家倒替着一人挖一層。“就這樣一直挖啊,終于挖到了底部,扒開保溫層一看,不是穿孔點,我們就隔兩米再接着挖。還不是,就再接着挖。不怕你笑話,挖穿孔能把我們挖哭了。”聞偉笑着說。

處理完險情後,聞偉看了一眼時間,已是第二天淩晨4點鐘。

日複一日,聞偉在采油一線一幹就是25年。

記者問:“你不覺得苦嗎?”

“苦。但是,我父親一代就是石油人,也許石油已經滲入我的骨子裡,再苦再累我也願幹。”聞偉說,“看着立在那裡的一口口井,我就感覺他們好似我的戰友,每當修好一口井的時候,就感覺他們又獲得了重生似的,打心眼兒裡高興。”

“我就是喜歡琢磨、鼓搗”

在采油一線工作久了,聞偉發現一些日常工作,不僅需要人員多、時間長,而且非常費力。他琢磨着,如果能研制既省時又省力的工具,大家工作起來是不是就不用這麼辛苦了。

聞偉在業餘時間查找資料,反複試驗,研究出抽油機曲柄銷子專用撞擊扳手。用這個工具兩人就能換好一個曲柄銷子,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換四個。他還研制了電動潤滑油槍,工人們再給抽油機做保養,就輕松多了。

“努力得到認可,我很有成就感。”聞偉說,“其實,在參加工作以前,我就特别愛研究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之類的電器,家裡的電器都被我拆過一遍了,我就是喜歡琢磨、鼓搗。”

聞偉的“琢磨”,到了癡迷的程度。

“他是上班時琢磨,下班時也琢磨。我們都說,他不是在鑽研,就是在鑽研的路上。”同事董宏青說,别人的車上放的都是旅行裝備,他的車上裝滿了各種鐵料、工具。靈感來了,就停下車,在後備廂裡開始鼓搗。“我們住一個小區,他家車庫都讓聞偉改成了‘實驗室’。下班一回家,他就鑽到車庫裡搞研究。”

一天晚飯過後,董宏青在小區裡遛彎,路過聞偉家車庫,聽見裡面有電焊機焊東西的聲音,“你說他有多專注吧,五六個同事愣是沒喊開他車庫的門。”董宏青說,最後一個同事怕發生危險,将總電閘關上,聞偉這才跑出來問怎麼回事。原來,他在研究瓦斯發動機點火用的火花塞。

給瓦斯發動機點火用的火花塞特别容易壞,發電站一年需要更換100餘根火花塞,每根成本在800元左右。這個問題引起了聞偉的關注:能否研制一種可拆卸、可修複式的火花塞呢?

一有點子,立即行動。聞偉開着自己的車跑到北京買了10多種火花塞。回來後,他又琢磨火花塞導電杆的絕緣問題,先後選用20多種絕緣層材料試用。原以為研制出的火花塞,就可以成功應用了,結果試驗裝機後,運轉5分鐘就不打火了。

“這項裝置連續研究了一年半的時間,去北京請教專家20多次。一次次試驗失敗,讓我十分沮喪,中途差點放棄。”聞偉說。

在這期間,平時很支持他的妻子也不樂意了,有一天發牢騷說:“還過不過日子了?别人上班掙錢,你上班搭錢。一年花8萬塊錢買回一堆破爛。”看到生氣的妻子,聞偉心裡是說不出的苦悶。他反複琢磨妻子說的話,難道真的該放棄了嗎?

“我不能就這麼輕易放棄,一定要像釘子一樣,把每一步研發過程釘實了。”終于,他研制出可拆式的火花塞。如今,火花塞壞了,隻需花費20多元錢,換個火花塞頭即可。一年下來,100餘根火花塞為公司節省7萬多元錢。這項創新成果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我跟師傅8年了,他經常徹夜研究,早上上班看到師傅憔悴的面龐,就知道他又一宿沒睡。”徒弟馬龍娜打開了話匣子,“去年5月,我師傅正在研究油井工況手機遠程監控報警系統,一天中午正值休息時間,他突然來了靈感,立即跑到文西作業區的一處井站,停井後就開始試驗。”

後來,油井工況手機遠程監控報警系統運用後,井站上的工作人員都說聞偉幹了件大好事。這個系統可以通過手機遠程監控,實時了解油田工況,特别實用便捷。

2016年11月,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聞偉采油創新工作室”。

工作室成員勞麗珍說:“在一起聊天,聞偉是三句不離老本行,一開口就是研究項目的事兒。研究抽油機曲柄銷子專用撞擊扳手那會兒,經常半夜11點多了還給我打電話,探讨遇到的技術問題。”

“培養年輕人,同樣是我的責任”

采油一線工人工作内容(一個采油工的創新樂趣)2

聞偉(左上)在現場和同事們研究一種新裝置的應用。

馬龍娜是華油公司一名女性采油工,剛入職時,并不喜歡這份工作,覺得又髒又苦又累。直到8年前,遇到了師傅聞偉。

“他用行動一點點感染着我。一有時間,師傅就帶我巡井、錄取資料、記下遇到的問題。慢慢地,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并愛上了這份工作,想把這份工作幹得越來越好。”

每年,廠裡都有技術比賽,在工區訓練的時候,“師傅為了讓我們能了解到位,所有操作步驟一步一步地分解開來,施行分項分步訓練法,每一項都記錄時間,反複練習,看時間差在哪一項,不斷縮短完成項目的時間。”在2010年第二采油廠職業技能競賽中,馬龍娜獲得了一等獎。

作為一名女性,從一名普通采油工成為普通技師,再成為高級技師,馬龍娜已經很知足。可是師傅聞偉一直鼓勵她,每次研究項目都帶着她,和她一起分析、研究遇到的問題。就這樣,馬龍娜從高級技師又成為技術能手,現在也成了一名技能專家。不僅如此,2013年開始,馬龍娜在采油二廠擔任采油教練,先後帶出了10餘名徒弟。

“師傅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和技能傳授給我,讓我也當上師傅,把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别人。”馬龍娜說,“我學到的不僅是采油技能,還有一種精神。”

“一個人技能再高,畢竟力量有限。培養年輕人,同樣是我的責任。”把自己25年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傳授出去,帶動班組同事提高技能,聞偉一直在努力。

在師帶徒的基礎上,聞偉結合工作室團隊成員各自優勢,把找課題、各類成果申報、協調加工等各項工作劃分到責任人,落實到具體事,形成閉環的運行模式。他組織團隊成員利用業餘時間商讨項目進展、成果存在的問題,到現場研究課題、推廣試驗。

在作業區,工作室組織青年骨幹開展“青年大講堂”活動,聞偉結合每一項成果的創新由來、具體操作步驟、轉化應用生産後取得的效益等,向青年骨幹仔細講解,進行演示。

兩年的時間,工作室已吸納全廠技能專家、首席技師、高級技師、技師、技術骨幹共96人,現有創新成果實物32件,創新成果100餘項,其中14項得到推廣應用,76項獲國家專利。

工作室成員唐永輝也是聞偉的徒弟。在師傅的引領下,2015年,他在華油公司第11屆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采氣工一等獎。2017年,榮獲油氣開發專業競賽采油大工種預賽優秀選手。“我現在是一名首席技師,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徒弟王海珍,她現在也是工作室成員,參加今年10月份采油工職業技能競賽獲采油工一等獎。”

“甘願奉獻,授人以漁”,一直是聞偉做人做事所奉行的宗旨。

至今,聞偉所帶的32名徒弟均成為各崗位技術骨幹,12人成為技師,7名成為首席技師,5名成為技術能手,6名成為技能專家,多人獲公司技能競賽優秀選手、技術能手稱号。

2017年,工作室榮獲河北省“聞偉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人先鋒号等榮譽。聞偉個人先後榮獲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号,今年9月,獲評敬業奉獻“中國好人”。10月12日,在首屆中國創新方法大賽河北賽區決賽暨第二屆河北創新方法大賽中,聞偉等人展示的創新成果榮獲大賽銀獎。

聞偉說,下一步,他和團隊将繼續專項攻關單井無人值守項目。他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創新愛好者參與其中,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創新團隊中,讓更多的普通員工成為技能專家,享受創新的樂趣。 (記者王雅楠)

■采訪手記

技術工人趕上了好時代

42年前,一批大慶石油人為了祖國的建設需要,坐着綠皮火車來到霸州建設華北油田,用實際行動踐行“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莊嚴承諾。

在華北油田采油二廠,曾湧現出全國勞模靳占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孫連會等老一輩石油精神的弘揚者。作為一線的石油人,前輩英模的苦幹實幹精神,深深感染着聞偉。

從一名普通采油工人做起,聞偉通過自己不斷努力,解決了采油生産中的一道道難題,把常人看來最普通的工作,對照提質增效目标做到卓越。25年間,他已經由普通采油工,成長為“聞偉采油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

豐碩果實的背後,透視出的是一種工匠精神。聞偉身上就有着工匠的氣質。

他愛崗敬業,深植采油一線25年,專注于本職工作。石油工人的工作是非常苦的,但是在聞偉身上,透出的是一種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工作态度。

他不斷追求創新。在工作中,聞偉是永不知滿足的,本來工作做得很好了,他還想做得更好。他癡迷技術創新,為此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很多創新項目,他都是研究出一代後,反複鑽研改進,繼續研究出二、三、四代。不僅解決了生産一線的很多實際問題,還降低了油田同事們的勞動強度。

他喜歡與人協作共進,帶領工作室成員一起創新,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技能,帶領大家共同努力、共同進步。在工作一線更是手把手教,把傳幫帶發揮得淋漓盡緻。至今,聞偉所帶的32名徒弟均成為各崗位技術骨幹,能獨當一面,徒弟們也開始帶徒弟,多人獲公司技能競賽優秀選手和技術能手稱号。

新時代的工匠離不開技能傳承,聞偉希望工作室的技術骨幹們應該成為一線工人的“活字典”,在工作中做好傳幫帶,讓更多的年輕人來傳承工匠精神。他深知将技能傳承下去、不斷創新發展,也是一名負責任的工匠的使命。

“技術工人趕上了好時代。”聞偉說,新時代更需要工匠精神。

正是抱有同樣的想法,像聞偉這樣的一批批優秀技能人才,在平凡的崗位上,以釘釘子的精神散發出不平凡的光芒。他們用辛勤的汗水、精湛的技術、優良的作風,诠釋了新時代工人的職業品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