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在談佛學時,認為佛學博大精深,而儒學更加通俗易懂,初學不妨從儒家開始。這個說法對于我們普通人啟發在于,釋儒道是一家不是說說而已,對于傳統文化智慧,隻要有益于我們生活,拿來主義使用即可。
事實上,目前流行的正念心理療法,正是西方學者從東方佛學文化研究體悟所得。
文化是水,我們是魚,水裡可以沒有魚,但是魚離不開水。
作為認知行為療法,這是心理學主流咨詢療法,當然也可以從傳統文化尋找源頭,這個好處是我們自己熟悉,好理解,方便使用。
就認知理論模型而言,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看法,這與哲學“外因通過内因起作用”也契合,佛學認為“緣起性空”,因緣際會中最直接的緣則是自己這個主體,為此把自我“看空”也是非常必要的。
上面這些可以理解為想法念頭決定我們行動,引發情緒行為反應。
這些作為知識一說就懂,實際做起來避免自動思維想法影響,非常非常難,因為改變習性不容易,才有人生就是修行說法。
舉例對照。
春節期間串門走農村親戚,集體行動,誰來安排,如何出行,如何購物,如何應對,看似小事情,實際涉及好多方面。
比如,通知活動是否及時合适,不及時就自動思維責怪埋怨;是否要詢問物品已購買,認為多此一舉,結果被打臉;遇到小孩子給壓歲錢,是否都給了,個人決定;遇到詢問,不屑一顧,是否不耐煩而有耐心。
諸如此類,看似小事,合适與否,自己渾然不知,外人一看卻清楚心理健康水平,這就透露認知想法指導下的言行。
就想法影響行為而言,越是小事情反而越能反應心理健康水平,原因不難解釋,較大事情會有意識自我提醒,意識化高,容易僞裝,而小事情不易僞裝,表現出來才是潛意識水平。
而潛意識決定着我們言行意識,調整修改則是困難的,這好比普通孩子想要獲得好成績,自然付出比人家聰慧者更多。
一旦我們覺察到自己潛意識問題,也就是自動思維和看法帶來不合适言行,保持覺察提醒在日常小事情内觀修正,才有可能提高水平。
追溯引起抱怨、指責、不耐煩、不聽勸、不信任等言行根源,在于各種不合理想法,心理學家概括為“絕對化”“過分概括化”“災難化”,我形象比喻為“聰明蛋”“笨蛋”“壞蛋”“完蛋”。
比如,認為别人應該是“聰明蛋”做好一切,别人做不好就是“笨蛋”,别人犯一點錯就是“壞蛋”,自己犯一點錯就是“完蛋”。
這些想法用佛學“五毒心”說法,就是“貪嗔癡慢疑”,貪心不足,動辄生氣,執着念頭,傲慢無禮,疑心過重,這些欲望想法導緻“怨恨惱怒煩”。
對此,李叔同提出十條改過自新方式,即五要五不要,“虛心、慎獨、寬厚、吃虧、寡言”,“不說人過、不文己過、不覆己過、聞謗不辯、不嗔”。
就可操作性而言,心平氣和說出自己訴求,心平氣和傾聽别人訴求,如此反複在日常小事實踐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