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國商品經濟比較繁榮的時期,需大量貨币流通,北宋平均每年鑄币數幾乎是唐代二十倍。宋錢品種繁多,主要是因為實行了年号錢,即皇帝每更改一次年号,就鑄一種新錢。宋代的年号改了五十七次,年号錢就有五十七種。
當時,銅錢、鐵錢并行流通,一些地區更流行鐵錢。一般銅貴鐵賤,三個鐵錢才相當于一個銅錢。鐵錢十分笨重,大的每一千錢二十五斤,小的也有十三斤。買一匹騾要用鐵錢兩萬枚,重一百多斤,需肩挑車載,非常不便。
于是,北宋真宗元年,一種新的貨币--“交子”出現了。
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币,雖然它很大程度上還帶有支票性質,但它同時又可在市場流通。其中,“交”即“交易”,“子”則為四川方言的語尾詞。
據《玉海》載:“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人十六戶主之”。“至大中祥符末(公元1011年),薛田為轉運使,請官置交子務,……。置益州交子務,時天聖元年(1023年)十一月戊午也。每界以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為額。”可見,“交子”最初是由私家發行的,後改由官府發行。
北宋時期的“交子”,均由楮紙印刷而成,所以最初的相關曆史記載中均用“楮币”指代以“交子”為代表的紙币。
“交子”的出現,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一般認為有以下幾種:
第一、“交子”來自飛錢。“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于唐之飛錢……。”(《宋史》)
第二、“交子”來自契券。如南楚馬殷時期(907~930),在長沙鑄乾封泉寶大鐵錢,既大又重,于是市面上出現用契券指垛來交易。當時使用鐵錢的地方很多,使用之最就屬川蜀地區,而四川正是最先使用兌換券的地方。
第三、“交子”來自櫃坊。中唐之後,貨币經濟日益發達,經營金融業的櫃坊,逐漸被社會認可,其經濟信用逐漸增長,其票據的流通力也越來越大。商人開始感覺到現錢交易有諸多不便,就将現錢存入櫃坊,隻拿票據。久而久之,票據開始流通……這些都是形成“交子”的前提。”
第四、因鐵錢重,攜帶不便。這個前面已經介紹過了,按《宋史》載:“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蜀民以錢重,難于轉輸,始制楮為券……謂之交子。”
第五、錢荒推生“交子”。北宋時期的黃金、白銀數量非常有限。據《文獻統考》載:皇佑年間金銀年産量各為15,095兩和219,829兩,治平年間為5,439兩和315,213兩,元豐元年為10,710兩和215,835兩。
與此同時,政府基本壟斷金銀的使用。黃金主要用于貯藏、饋贈和裝飾等;而白銀則多用于支付戰争賠償:1004年“澶洲之盟”規定北宋每年提供給遼白銀十萬兩,後又增至二十萬兩;1004年後每年又輸供西夏七萬二千兩……
以上各種原因,黃金、白銀暫時難以代替銅錢成為主要貨币,北宋陷入“乏銀支用”的困境。
于是,北宋政府隻能将銅錢,視為經濟生活中的主币。不過,随着宋朝海外貿易不斷發展,銅錢大量外流,加上北方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邊境貿易激增,銅錢大批量流向北方契丹、女真及西夏等。
此外,宋政府為了對抗外族軍事威脅,軍費開支激增,于是國家壟斷了對銅材的采冶和使用,這樣一來就造成生活上用銅困難。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歲鑄錢五十餘萬貫,自李順作亂,遂罷鑄,民間錢益少,私以交子為市……。”
“交子”發行之初,大受人們歡迎。當時,四川地區的商業非常發達,需要大量錢币,既薄又輕的“交子”,攜帶方便。
不久,有些人看到十六家富戶利用發行“交子”都發了财,就暗中開始僞造“交子”,緻使“交子務”無力兌換,最終引起社會動亂。
川蜀地方政府禁止再發行“交子”,封閉了“交子務”。于是,商品買賣缺乏通貨,市場随即出現混亂。
于是,四川地方政府上奏朝廷,建議由政府發行“交子”。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2年)十一月,在轉運使薛田和張若谷的建議下朝廷特設“益州交子務”,自二年二月開始發行“官交子”,北宋政府正式“控制”交子的發行權,并在“大觀元年五月,改交子務為錢引務”。
北宋益州的交子鋪,是四川曆史上最早的貨币金融機構,而益州的交子務則是最早由國家批準設立的紙币發行機構。
發行“交子”,原本是為方便商業活動,但後來宋王朝卻把這當作籌措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發行量越來越大,交子持續貶值。
至宋徽宗崇甯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南宋時,又将“錢引”改為“會子”,繼續發行流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