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最近後台越來越多毒飯提起一部劇。
本屆後宮戲最慢熱選手——
《如懿傳》。
确實。
開播都半個月了,今天上的熱搜首位。
原因是辛芷蕾被網友P的一段拉面舞。
口碑,從一開始的被群嘲,到現在穩中向好。
豆瓣評分也從6.7上升到7.3。
但Sir最想知道的是——
開頭兩集從聲音、造型、年齡被吐槽了個遍的周迅,真的走錯了清宮劇的片場嗎?
往下多看了幾集,慢慢跟着進入了狀态。
還是要說一句:周迅耐看。
才有了這不太一樣的《如懿傳》。
怎麼入的戲?起初大家對如懿的不爽是,身為女主卻心不在焉,不推進劇情,沒有上屆冠軍甄嬛的風采。
一天天都在想什麼呢?
18集,如懿被打入冷宮,人生跌入谷底:被群起而攻,被親信背叛,被愛人冷眼。
她終于開始收心。
周迅演技的層次也變得分明。
尤其是在冷宮出不去,聽說外頭父親死了。
先是單純和倔強:
“我不信阿瑪就會這樣走了。”
她求侍衛去她家看看,求了良久,總算是讓一個侍衛答應了。
在這個關頭,她的表情還是保持着繃住,沒有大哭、大驚。
但她内心極大的情感波動,全在肢體動作上——
一是把手背在身後,二是眼淚抑不住時迅速低頭,三是不自覺地身體抖動。
身體抖動,是因為着急,她不得不允許一點外部動作,作為情緒的洩口,作為不哭的手段。
但一滴不争氣的淚,終于還是流下來。
即使身份被貶為庶民,大家閨秀的面子也不能丢,不能在下人面前哭哭啼啼。
父親過世是被她進冷宮連累,她卻無法離宮吊唁。
她在這個心如死灰的地方,終于看透了所有人的嘴臉,也包括乾隆的。
即使日後得寵離開了冷宮,還能當做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恩愛如昨嗎?
她倒沒有火力全開地黑化。
隻是愛情變質了。
以前如懿忠于愛情,認為既然男人把她送進來,就會把她接出去,她必須等到那一天。
這一等,就是三年。
這段愛情的不對等也在這裡——
你必須不停、不停地考驗自己對愛情的信念,而他手裡握有暫停鍵,想冷處理冷處理,想重啟重啟。
那這,還是愛情嗎?
縱觀全劇,如懿的崛起,和她對愛情的憧憬,其實是一場拔河。
隻要她相信愛,她就被吊打;隻要她放棄了愛,她就能反攻。
如懿想明白了一點——
她和乾隆的青梅竹馬,就像天邊雲彩。
看上去很美。
但你想追上,想抓住,都是對自己的懲罰。
愛情幻滅,才是她的重生。
離開冷宮前,她換了副行頭,冷宮裡的瘋婆娘們紛紛下拜,稱她為“皇上”。
這也是一場隐喻——
無欲者無求。
當上最得寵的奴家,也不如當自己心意的主人。
《如懿傳》雖然頂着《甄嬛傳》姊妹篇的名号。
但她實在無意繼承甄嬛的衣缽。
甄嬛對皇帝的不愛,是以怨恨為能量的複仇;而如懿的不愛,就是心如止水。
她是對權力最“性冷淡”的一個宮廷大女主。
别人一路逆襲,在權力的踐踏中,登上權力的頂點。
如懿呢?
夢幻開局,偏一路棄權。
在她的想象中,所謂的人生巅峰,大概就是從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全身而退吧。
她的姑母,前皇後,臨死之前反反複複告知如懿:
“烏拉那拉氏已經有一個棄婦了,再不能出第二個棄婦了。”
在以皇帝為世界圓心,向四面八方延伸開來的權力體系中,每個人都想向聖上邀功,争寵,獻媚。
沒有得到回饋的,就算是被“棄了”。
但如果是自己放棄呢?
是打一開始就沒有興趣呢?
李白說過:“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臣子辭官,可以揮揮手潇灑地走開。
而妃子想棄君,可要難得多。
末代皇妃紋繡是第一個實踐了和皇帝離婚的人。
《末代皇帝》扮演紋繡的邬君梅,也是《如懿傳》裡最喜歡弄權的太後(甄嬛)
而如懿,則被設定成第一個受到西方思潮漸染,首先動了和皇帝離婚的念頭,并嘗試過的人。
曆史上關于乾隆和如懿,還有一段很奇怪的故事。
乾隆立她為皇後之後,兩個人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感情有結晶,應該不差。
但在一次南巡,乾隆突然把她送回了宮裡,如懿也不在乎,她把自己的頭發給剪斷了。
這在滿人的國俗是大忌,是大逆不道,尤其她當時還是皇後。
主動斷發,可以說是再也不想翻身了。
從那之後,一切變了。
乾隆剝奪了她曆次冊封的封号,以皇貴妃而非皇後的身份葬她,不給祭祀,還把她塞進純惠皇貴妃的陵墓裡,跟後者合用。
乾隆把她從所有畫像中抹掉,也盡量從曆史記載抹掉……
在《心寫治平圖》(乾隆帝後妃嫔圖卷)裡,有12個女人:皇後(孝賢純皇後)、貴妃、純妃、嘉妃、令妃、舒妃、慶嫔、穎嫔、忻嫔、惇妃、順妃和循嫔。
獨獨沒有娴妃(如懿)。
奇妙的是,這個女人似乎不在乎輸赢。
更奇妙的是,這個女人出現在了封建枷鎖最厲害的清宮裡。
《如懿傳》的後續劇情想要挖掘出一系列疑點:
為什麼偏偏在南巡民間時決裂;
為什麼一個自暴自棄,一個氣急敗壞;
為什麼身在紫禁城,還能斷發明志,不留後路;
是什麼樣的女人,和什麼樣的愛情,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如懿是誰?先要說說《如懿傳》裡的宮廷背景。
許多人抓着這兩者,诟病《如懿傳》不尊重史實:有人恨它把孝賢純皇後(在《延禧攻略》是白月光)塑造得太陰險、有人罵它把乾隆塑造得太渣,政事不問,隻滾情場。
确實,《如懿傳》的宮廷,可以說是清宮戲裡最惡劣的一個——
玫貴人懷孕,中水銀毒流産;儀貴人懷孕,中水銀毒流産;海蘭可能害死了二阿哥;甚至,海蘭還以腹中胎兒為工具……
幾乎每一場陰謀,都離不開孩子。
《如懿傳》放大了這種宮裡的醜陋,讓每個女人都醜得不行。
在劇裡對醜惡的誇張描述,藏着對宮廷的厭惡。
與其說是不信任宮廷,不如說,它一點也不信任封建愛情。
《如懿傳》裡的乾隆,宮心計比如懿上心。
親自下場,與妃嫔鬥,樂此不疲。
阿箬背叛了如懿,他就把阿箬擡上高位,讓她成為妃嫔,但每次寵幸都是假裝的,實則懲罰她。
何止是大豬蹄子,簡直奇渣無比。
如懿跟他說了一夫一妻制之後,他馬上就喜歡上白蕊姬,将她收納宮中。
更誇張的是,乾隆将如懿打入冷宮前,還跟她見了一面。
這一次見,他的表現極其高明。低頭,垂眼,一副可憐巴巴的模樣——
朕為天子,還不如做一個皇子。天子的掣肘,比皇子多多了。朕,真的很難。如懿本來氣鼓鼓的,一看愛人這麼可憐,果然頓生憐愛,決定犧牲自己,便說“願長居冷宮”。
于是,乾隆一出苦肉計,換來在外逍遙三年,和如懿在内捱苦三年。
後來放她出來,他還說:“我還以為把你打入冷宮,你會更安全呢。”
雖說受寵會惹人妒忌,冷處理是保護。
但你保護一次。
保護兩次。
都保護得駕輕就熟了,誰又傻呢?
而如懿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早有慧根。
好多人說周迅為什麼要接清宮戲,接了清宮又演得那麼随便,感覺她身不由己。
是的,周迅看起來是一直不上心,該哭不哭,該怒不怒。
最明顯的就是如懿被打這場戲。
給你細看周迅幾次回眸的表情。
乍一看讓人感覺,何泓姗(打人的)才在認真撕,周迅絲毫不帶宮廷女人的氣質。
但有沒想過,我們印象裡的宮廷女人,已經被呲牙奸笑、咧嘴哭鬧占據——這種印象或許才是不對的呢?
想想,人為什麼要在暗地裡使壞:因為在台面上不好撕逼啊。
周迅所演的如懿,在宮廷熏陶多年,受足了禮教訓練,又有一種強烈的厭倦。
她不是沒有小确幸,當她知道自己會被複寵(第10集),還會左轉半圈右轉一圈,很可愛。
她也不是沒有委屈,隻是習慣隐忍,所以幾乎每一次她都是兩眼含淚,卻不肯讓它流下來。
演一雙淚汪汪的眼睛,和演淚如決堤,一定是前者更難。
因為後者隻是無節制的發洩,而前者多了克制,也就多了表演的層次。
在Sir看來,周迅和如懿,都沒有讓人失望。
從她們身上,你真的可以看到一個矛盾的女性:一方面想要完美的愛情,另一方面又無法容忍畸形愛情的種種惡果,也隐約看得見渣男本質。
所以她時時刻刻都在茫然恍惚,不知何去何從。
不上心,才是如懿應有的樣子。
而唯有以這種“不上心”為底色,你才能慢慢理解周迅塑造如懿的層次,從開始的雀躍、到前期的含淚、到中期的狠辣、再到後期……(Sir也不知道她會變成什麼樣子)。
周迅這趟,真不能說她是來錯了。
因為她的如懿,會是清宮劇裡無法替代的一個角色。
畢竟,從前的清宮劇始終圍繞男人,即使以男人為敵,也是你死我活。
唯有如懿,放棄去“赢”。
她的悲劇在于——
脫離于那個時代,不合時宜地檢驗了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尊嚴,什麼是自由。
但或許。
這根本就不是個悲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漢斯寂寞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