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大連與煙台很近,中間隔着渤海海峽,直線距離大約為160公裡。
很多人建議,在兩個城市之間建設一條海底隧道,兩個城市開車不到1個小時就能通達。
而更多經煙台去大連旅遊的國人會吃驚地發現:兩個城市不僅僅距離近,口音更是非常接近,不是當地人的話,幾乎分辨不出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連《金縣志》記載,境内居民,80%以上祖籍為山東。而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顯示:在大連總人口數量中,山東人後裔占到60%左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走進周家崴子村就什麼都明白了。
周家崴子村在大連旅順口區雙島灣街道。
周家崴子村的形成源于山東登州府門樓村的周德新、周德純兄弟倆。
康熙五十四年,天災人禍不斷,周氏兄弟走投無路乘船下海“闖關東”,當年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關外有黃金、有沃土、有人參、有貂皮。”
這一年,山東沿海民船約5250餘隻,其中駛往遼東者達3000餘隻,占到了一多半,這些船隻除了做生意外,更極大便利窮苦人家“闖關東”。
相對于消失在茫茫大海上的人來說,周氏兄弟是幸運的,他們乘船随海風漂流到了旅順口,并在夏家村住下來,開始異地謀生生涯。
時間過去了60年,乾隆四十一年,周氏兄弟的孫子周成文帶着妻子曲氏再次踏上謀生之路,他們來到了當時荒蕪人煙的周家崴子一帶,靠着山東人的勤勞樸實打拼,家境逐漸好起來,家庭成員日益增多,周家有了5個兒子和10多個孫子。
而這一帶,因為地處“凹”地,逐漸有了“周家崴子村”之名,後來逐漸省略成了“周崴子村”。
這就造成了“周崴子村”的村民一個姓,一個先祖,說煙台話的情形。
1997年12月,周家崴子、張家兩個村合并為張家村。
如今,這個村子已經發展到了2000多人,“煙大一家親”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緻。
因此,在羅福騰的《膠遼官話研究》一書,他通過調研得出結論:遼東半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東登州府和萊州府,膠東半島移民的方言奠定了大連、丹東、營口方言的基礎。
如今在大連,很多人戶口本的籍貫一欄中,都寫着山東東XX縣。而老一輩的大連人,總習慣說,自己的老家在登州府。
最後,我們要解釋一下登州府:
登州最早始于唐朝,治所在文登縣,後遷址蓬萊,轄蓬萊、牟平、黃縣和文登四個縣。宋、元時期,沿襲了唐制。明朝初年,升州為府。清代,登州府轄一州九縣,相當于今煙台和威海所轄的縣市,達到曆史上最大管轄範圍。
1913年,登州撤銷,蓬萊縣直屬山東省管轄,登州府從此隻存在“闖關東”人的記憶鄉愁中。
如今,在煙台福山區中南部有個門樓街道,其中有個門樓村,從名稱上來看,這裡是大連周家崴子的根,但遺憾的是,對于當年的那段曆史,無論是門樓村,還是周家崴子村,都沒有人說得清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