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覺察
回歸本源
楊绛先生說過:“我們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無聲告白》中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每個人的世界都各不相同。
我們唯有做自己喜歡的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自己,才不負一生。
做更好的自己
才能遇見更好的他人
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看到的世界與自己的經曆、生活以及眼界有關。
對于一個醫生而言,當我們談到人體,他可能就會聯想到肌肉、骨骼、器官。
對于普通人而言,能看到的就隻是一具肉身而已。
時間和經曆的不同,注定會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就像庖丁解牛,庖丁之所以能把牛分解得那麼好,在于他喜歡從事物中積累經驗,總結規律。
屠夫很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具備庖丁的技術。
人也是一樣的,經曆和時間,會讓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不同。
不管我們看到了什麼樣的世界,他人看到了什麼樣的世界,這都是經曆所造成的,是我們的人格所決定的。
我們允許每個人的世界不同,也允許自己看到的世界與他人不同。
但最終,我們隻能選擇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想要成為的人。
因為世界是自己的,我們隻有遇見了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他人。
這是一種頻率,彼此感召和吸引。
走出自己的局限
允許他人的局限
《莊子·秋水》中有言:“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對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談論大海,因為它受到季節居所的限制;對于夏天的蟲子,不能和它談論冰,因為它受到季節的限制。
對于孤陋寡聞的人,不可以同他談論大道,因為他受到所學的限制。
隻要是人,就會有局限,即使我們現在是一個全然開放的狀态,也總有一些盲區是我們看不到的。
人的一生其實是不斷走出去的過程,這種走出不是旅行,也不是遠行,而是不斷地打開,走向生命的無限。
當我們慢慢地體驗到自己的局限性,就會允許他人的局限。
真正的智者從不改變他人,隻會不斷地完善自己。
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是無法改變一個人的,但卻可以守住改變他人的心。
了解局限的過程,就是打開的過程。
我們隻需要不斷地打開,就會遇見更寬松的未來。
隻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最好的世界。
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把尊重留給他人
每個人都應該低調而謙卑,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也許在真正有格局的人看來,也是一個小世界。
但是我們會發現,真正有格局的人,允許他人在自己小世界中生活,不會幹涉他人,隻會做好自己。
真正智慧的人,會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把尊重留給他人。
縱然每個人的眼界與格局不同,但都值得理解與尊重。
《孔子家書》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外出的時候,正好趕上下雨,他們沒帶雨具,路過子夏家門口時,子路提出向子夏借把傘。
但被孔子阻止了,他對子路說:“我很了解子夏,他比較惜财,一般不輕易借給别人東西。”
子路反問道:“我都可以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難道子夏連區區一把傘都不肯借嗎?”
孔子說:“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我們應該尊重,不能強迫别人做不喜歡的事情,隻有這樣彼此之間的情誼才能更長久。”
在生活中,随着我們自己的局限不斷打開,就越會尊重他人。
真正地打開,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包容,而不是更加刻薄。
如果我們看到了他人的局限,就想改變他人,那麼我們是沒有進步的。
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修正自己,提升自己,磨煉自己身上,把最好的尊重留給他人。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