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算是我國消費量最大的肉類,原本也是餐桌上的絕對C位,紅燒肉、鍋包肉、小炒肉、糖醋排骨、醬豬蹄……
但如今,不少人認為豬肉脂肪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導緻三高、肥胖等疾病,因此狠下心來“戒豬肉”,更多地選擇牛肉、羊肉等。那麼吃豬肉真的有那麼不健康嗎?
1
豬肉真的比牛肉差嗎?
很多人偏向選擇牛肉是覺得牛肉裡的脂肪、膽固醇含量更低,對健康更有利。但其實豬肉也有瘦的地方,而牛肉也未必有你想的那麼瘦~
像豬肉比較“瘦”的部位:坐臀肉(脂肪含量32g/100g)、裡脊肉(脂肪含量7.9g/100g)、前腿肉(脂肪含量30g/100g)、後腿肉(脂肪含量38g/100g)。
而牛肉,像牛胸肉(脂肪含量28.8g/100g)、牛腩(脂肪含量29.3g/100g)、牛肩肉(脂肪含量31.7g/100g)。相比這幾類肉,二者并沒有相差很大,但牛肉的價格卻比豬肉貴好多。
除了脂肪含量,據檢測,肥瘦相間的豬肉,膽固醇含量是80mg/100克;肥瘦相間的牛肉,膽固醇則高達84mg/100g。專家表示,牛肉有很多看不見的肥的成分被包裹在瘦的纖維之間,很難完整區分開,所以膽固醇含量并不低。
總的來說,豬肉沒想象中那麼可怕,牛肉也沒想象中那麼優秀,關鍵是選對部位并控制好攝入量,建議大家每天禽畜肉攝入控制在40~75g為宜。
2
豬肉的營養價值,可能超出你想象
據BBC報道稱,由科學家評選出的十大最有營養食物排行榜上,豬肉被選中了。
1
豬肉的營養優勢
①豬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
豬肉中不單有40%的飽和脂肪,同時還擁有60%不飽和脂肪酸,其比例甚至高于牛羊肉,而不飽和脂肪酸明确被證明對人體生長發育,維持身體機能,保護心腦血管有積極作用。
②含有的維生素B1更多
豬肉中的維生素B1含量是牛肉、羊肉的5-10倍之多,而維生素B1是維持神經、心髒及消化系統正常機能的重要活性物質。
③氨基酸結構與人體更接近
豬肉氨基酸組成與人體的隻差1個氨基酸,而牛肉差了3個。
而食用跟人體氨基酸結構和比例更相近的豬肉,從某種程度來說可能對身體組織的修複、細胞的更新更有優勢。
2
這樣吃豬肉,美味、健康加倍
【1】找好“搭檔”
①蔬菜:像膳食纖維較高的蔬菜,如筍、海帶、芹菜等;含植物甾醇的蔬菜,如茭白、荠菜、香菇等。
大家都擔心吃肉會引起脂肪、膽固醇等的攝入增加,平時還容易吃多了。而蔬菜中的膳食纖維不僅能輔助抑制脂肪吸收,吸附脂肪并排出體外,減少脂肪堆積在體内;還能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腹感,幫助控制食量。
而蔬菜中的植物甾醇則可以幫助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更好地控制血膽固醇。
②香料
膽固醇的結構不穩定,在高溫、油脂的作用下,氧化進程變快,産生更多的膽固醇氧化産物(COPs),當其産生過多時,不僅會損傷血管内膜,甚至還可能損傷DNA,增加多種疾病風險。
而部分香料,如生姜(富含姜黃素)、肉桂(富含多酚)等,不但可以祛味,還含有抗氧化物,能減少COPs的産生。
【2】小火慢炖更合适
《食品科學雜志》一項實驗表明,豬肉經過長時間炖煮後,脂肪含量會減少30~50%,不飽和脂肪酸增加,膽固醇含量下降;在炖煮120分鐘時,飽和脂肪酸下降最多。
在炖煮1.5小時左右後,再加入鹽、醬等調味品,以免鹽放得過早,導緻肉不易炖爛。放鹽後,将配菜倒入鍋中繼續炖煮30分鐘左右即可盛出。
3
豬身上有“三寶”
1
豬皮
豬皮含蛋白質26.4%,是豬肉的2.5倍,而且90%以上是大分子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對人的皮膚、筋腱、骨骼、毛發都有一定的生理保健作用。
2
豬肝
豬肝的膽固醇雖然較高,但其中的鐵、磷都比豬肉要高,二者都是養血、造血的營養元素,對于血虛、肝血不足的人,日常适當食用豬肝可以幫助養血;
而且豬肝中還含有豐富的膽堿,能幫助提高記憶力;還有維生素B12、葉酸,這兩種物質能夠促進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謝,輔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普通人群一周吃1-2次,每次25-50g豬肝是可以的,若是本身有三高等慢性疾病的則要少吃甚至不吃。
3
豬肚
豬肚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等,還有胃膜素等消化活性物質,對胃粘膜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來源:科普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