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螃蟹肥”
在這個螃蟹大軍“橫行”的季節
金燦燦的蟹黃、飽滿的蟹肉
誰能抵擋得住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
迷你版螃蟹——“蟛蜞”
天下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然也有“第一個吃蟛蜞的人”。由于蟛蜞體型與蟹極為相似,古時曾有人把蟛蜞誤作蟹而食之。《晉書·蔡谟傳》記雲:“谟初渡江,見蟛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食之。既食,吐下委頓,方知非蟹。”此味并非彼味。殊不知,螃蟹食葷,蟛蜞食素,味道哪能一樣。尤其是夏天的蟛蜞,以蘆葦葉子為食,食之,鮮中帶有一股苦澀的草腥味。但冬天的蟛蜞不同,它們躲在洞中冬眠,腹中空空,此時挖來食之,最為上乘,自然少了腥味。
崇明蟹是上海的特産,出了名的。但很多人不知道那不是什麼崇明的螃蟹,而是蟛蜞,也叫螃蜞,形似小螃蟹。
與蟹相比,它個小肉少。20 世紀80 年代,在闵行沿江地區的農村裡是屢見不鮮的,一般生活在稻田邊的小溪、溝渠、堤岸。
蟛蜞雖小卻非常肥美,有河蟹的香濃,可蒸可炒可油炸,是農家飯桌上的一道家常菜。在過去,對于生活在上海鄉村的孩子來說,捉螃蜞是家常便飯,當時可供娛樂的項目少,并且生活條件匮乏,所以捉魚摸蟹的本事是不所缺的。否則不是成為被家長看得牢牢的“乖小囡”,就是被同伴們“抛棄”的笨小孩。
黃浦江邊上,河道縱橫,溝壑交錯。蟛蜞橫行之時,于是村上不管大人小孩,無論男女,都會帶上小鐵鍬、蟛蜞條(一種專門為捉蟛蜞而打制的小鐵條)、竹簍,到河道邊、溝渠裡抓蟛蜞。
蟛蜞喜打洞,看到那些小小的洞鏟下去、或用蟛蜞條捅,躲在裡面的蟛蜞就會跑出來,一抓一個準,用不了多久竹簍就滿了。
蟛蜞的個頭是一般螃蟹的三分之一,大一點的大概也才二兩左右。馬橋人喜歡做面拖蟛蜞、毛豆子燒蟛蜞,也有家庭主婦直接把蟛蜞一切為二,扔到鍋裡,澆上醬油紅燒。晚飯燒好了,支個小桌在屋外,一家人團團坐,吃飯閑扯,味道好極了。還有鄰居聞到香味,端着飯碗便過來了,毫不客氣把筷子伸向桌上。
一般人家還喜歡做醉蟛蜞,用刷子将蟛蜞仔細洗幹淨後,再用涼開水沖洗,放在大小合适有蓋的瓶罐裡, 倒進高度白酒,加少許糖、鹽、生姜絲,加蓋醉泡。基本上第二天就可食用了,味道鮮美、色澤自然、肉質生嫩,佐酒下飯兩相宜。
而還有一美食就是蟛蜞豆腐羹。單看菜名,有人或許以為這是由蟛蜞和豆腐烹制的羹,其實與豆腐并不沾邊,僅形似而已,主料純粹是蟛蜞,那“豆腐花”是蟛蜞汁煮出來的模樣,口感是松軟香醇的“嫩”、原汁原味的“鮮”。
蟛蜞豆腐羹的做法是将捉來的蟛蜞放在水裡養上幾天,待其體内食物排空後,掀掉硬殼,去臍,洗淨,搗碎,用紗布包好,擠出汁液。鍋裡的水燒開後,将蟛蜞汁舀人,放上料酒、姜、鹽,再用文火燒開,漸漸地,湯面上便浮起團狀和絮狀的“豆腐花”,白中略帶紫色,宛如朵朵盛開的蓮花浮在水面。此時,撒上些許蔥花,舀入小盅,便是地道的“蟛蜞豆腐羹”。
現在蟛蜞幾乎不見蹤影了,
漸漸成為了記憶中的美味。
供稿:白相到闵行
資料:崇明檔案
編輯:斯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