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工作、學習的需要,長時間坐在桌前,幾小時甚至半天保持同一個姿勢,或者因為平時工作辛苦,一到休息日就坐着看電視、坐着吃飯、坐着刷微信、坐着打牌……殊不知,一天“坐”下來,久而久之會對身體造成不小的傷害。
久坐有多傷身?
傷心髒
長時間坐着不活動,再加上喝水少,血液循環減慢,日久會使心髒機能衰退。由于久坐肌肉燃燒脂肪較少,血液流動變緩,導緻脂肪酸增高且更易阻塞心髒。高血壓及高膽固醇的産生也與久坐有關。研究表明,久坐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無需久坐者的2倍以上。尤其是有動脈硬化、血管斑塊的患者,久坐後再稍一動彈,栓子就容易松動脫落,然後沖向肺部,造成肺栓塞,發生猝死的概率非常高。
傷循環
充足的肌肉活動可以将新鮮血液泵至整個大腦,而久坐不動,血液循環減緩,會導緻大腦供血不足,降低腦部活躍度,産生精神壓抑,表現為體倦神疲、精神萎靡、哈欠連天等。若突然站起,還會出現頭暈眼花等症狀;久坐思慮過度或長期熬夜,還會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傷脊椎
脊椎不常活動,會變得僵硬,易在日常活動中受到損傷。不少人有時還“葛優躺”,長時間以不良姿勢坐着,後腰懸空,腰椎處于折角狀态,腰大肌把腰椎上部往前拉緊或拉伸時,上半身重量就會全部落在坐骨上,而不是沿脊椎的弧度分散,導緻腰椎壓力增大,産生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更大。
傷關節
常年坐着工作的人,由于長時間保持腿部彎曲,血管受壓迫,使得膝蓋處的溫度較低,容易患上髌骨軟化症。久坐者因較少伸展髋部周圍肌肉組織和關節,導緻其變得僵硬、緊繃,從而限制活動範圍及步伐幅度。有研究發現,髋部緊繃、平衡能力降低是老年人易摔倒的原因之一。
傷胰髒
久坐、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糖作用大打折扣,導緻胰腺不斷分泌胰島素。每天坐7個小時以上,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如果已經患了糖尿病,久坐時間越長,體重增長越快,胰島功能就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傷腸道
久坐的人腸道、胃部蠕動減弱,引起便秘、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由于大便長時間堆積在腸道,會刺激腸道粘膜,加上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環差,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罹患結腸癌的危險。這種情況年輕男性較為多見。此外,久坐的人也容易患痔瘡。
傷屁股
久坐會使大量脂肪堆積在臀部,使臀部變大,還會影響臀部的血流循環,加上臀部容易出汗,濕氣排出不暢,易引起真菌感染,使臀部皮膚過敏或長濕疹。
傷壽命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報告顯示,久坐不動或少動位列十大緻死、緻病因素的第8位。久坐可以增加幾乎所有疾病的死亡率,是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久坐時間越長,癌症死亡率也越高,全球每年有近200萬人的死亡與此有關。
坐多久才算久坐?美國久坐行為研究網絡給出的定義:久坐是指“以坐姿或斜躺姿勢時能量消耗≤1.5METs(代謝當量,提供身體活動強度的單位)為特征的任何清醒行為。這裡不但指出久坐狀态下的能量消耗,更指出久坐的姿态:坐姿或者斜躺姿勢,都是久坐。
常見的久坐行為,包括工作、學習時的姿态,以及看電視、使用計算機、駕駛、閱讀、書寫、玩棋牌遊戲等。也就是說,一般認為一周在清醒狀态下坐姿超過5天,每天多于8小時,或持續2小時沒有起身活動和改變坐姿,即可視為“久坐”。
如何緩解久坐之傷方法一:站着打電話或接電話時站起來,雙腳輪流支撐身體、轉換重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耗更多熱量。
方法二:在椅子上放個厚厚的坐墊,既能幫助重量均勻分布,還能減少椅子對坐骨結節的摩擦。或者在腳下放個厚墊子,讓雙腿适度擡高。
方法三:緊眨雙眼數次,然後使雙側眼球依次左視、右視、轉動,如此重複10次後再遠方凝視1分鐘,這樣做有利于放松眼部肌肉,活躍眼部的血液循環。
方法四:伸懶腰。伸懶腰一可以拉伸肌肉,尤其是軀幹的縱向肌肉,二能促進深度呼吸。但因為軀幹的肌肉很多,要盡可能向前後左右多個方向拉伸。同時,可以在桌下繃繃腳尖、伸展足背,或者雙腿并舉擡一小會兒。
方法五:頭部後仰,然後把下額低至胸前,讓背部和頸部的肌肉拉伸,然後頭部做圓周性運動,向左右兩側傾斜15次,恢複到起始動作,将腰呈現出仰的姿勢,然後雙手抱住脖子一會,這樣有助于精神恢複。
方法六:雙手握空心拳,反手背後,以雙手拳背着力,有節奏地、交替叩擊骶部。手法要平穩,力量由輕到重,有振動感,可先從骶部向上叩擊至手法不能及為止,再向下叩擊至骶部,從上至下,如此反複。
方法七:踮腳。雙足并攏着地,用力踮起腳尖,然後放松。踮起腳尖時,雙側小腿後部肌肉每次收縮擠壓出的血液量,相當于心髒脈搏排血量。多做踮腳運動,可有效使下肢血液回流順暢。
方法八:貼牆站。後腳跟離牆一拳遠,肩胛骨往後夾,腹肌用力向後縮,盡量使腰部與牆沒有空隙。
方法九:設置鬧鐘,每小時起來走走、上廁所,或做做跳躍、跳繩、活動腰部、做前臂屈伸等動作,恢複身體活力,運動時間以7分鐘為宜。#久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