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指編聯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比喻讀書勤奮。此外,“韋編三絕”也可指穿聯甲骨的牛皮斷了多次。本義不一定是穿聯竹簡。故事源自戰國孔子。
孔子像
成語出處和典故《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但是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對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着一批學生周遊列國,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恢複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于争霸的戰争,小國都面臨着被并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這些國家的國君沒有一個采納了孔子宣傳的政治主張。
最後,孔子回到魯國,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等,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删改,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曆史著作。在認識論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主張。他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門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了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的學習精神非常好。相傳,在他晚年攻讀《周易》的時候,曾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周易》的繩子斷了好幾次。根據孔子苦讀《周易》的故事,後人引申出“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形容勤奮讀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