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中有一首《當家詩》,其中有兩句詩文與生活息息相關。“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于大千世界中的芸芸衆生來說,隻要想腳踏實地過日子,那麼每天就需要面對人世間的俗事。尤其是對于廣大老百姓而言,隻有填飽肚子才能幹勁十足。
在民間還有一句特别經典的俗語:“生老病死退,吃喝拉撒睡”。從這句俗語中可以看出,人這一輩子,除了所謂的理想或追求之外,每天都要面臨的事情都非常平凡。而且“吃喝拉撒睡”中,将“吃”放在首位,就足以證明“民以食為天”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對“吃”的情感就極為濃厚。從最開始的采摘野果、捕獵野獸,再到掌握用火技巧吃上熟食,這其實都是對飲食的探索。但由于當時生産力較低,而且各方面條件也很有限,所以人們隻能吃到的食物種類較少。
再加上尚未發明出餐具,所以原始人隻能用手抓食物。但筆者認為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卻并未讓他們望而卻步。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發明了用樹葉盛裝食物,并且在距今大約20000年前,用陶土制造出了簡單粗糙的陶器。
筆者認為陶器的出現,預示着飲食文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或者說簡直就是一次跨越性發展。至此之後人們不僅喝上了熱湯,并且也學會了保存食物的方法。這幾隻也為後世飲食文化發展,以及烹饪技藝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
雖然此時沒有任何烹饪技巧可言,但是人們已經出現了思想覺醒。單從制造陶器這一件事情上來看,就足以證明飲食文化正在穩步發展。但是讓古代飲食文化大踏步前進,或者說躍上新台階的卻是鐵鍋普及,而這個關鍵時刻就發生在宋代。
古代廚具發展曆史及文化魅力
一、飲食文化雛形之陶器出現
2012年考古專家在山西仙人洞中,發現了大量陶器罐碎片,至此也揭開了20000年前的秘密。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由于生産力提升,再加上人們的思想和智慧得到完善,同時為了更好的适應生活,才會發明被人們稱為古董的陶器。
用陶土燒制的罐、碗、碟、杯等,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且也會日常飲食提供了便利。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陶器出現後,不僅讓人們在用餐的時候更加方便,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飲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雖然當時人們的主要烹饪方式是炙烤,但是卻可以将食物分成小塊,并放在陶土制作的餐具中。火種出現之後,讓人們告别了最原始的茹毛飲血飲食形式。而陶制餐具誕生之後,宣告了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開始正式向文明時代進發。
二、青銅器餐具問世
1.青銅器問世,飲食文化開始大變革
至此之後,各種各樣的廚具、餐具,被源源不斷的發明和制造出來。到了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由于青銅冶煉技術十分發達。人們開始用上了青銅器,除了祭祀使用的青銅鼎之外,各式各樣的青銅餐具也走入了千家萬戶。
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人們,将規格較小的“鼎”當做鍋來使用,烹制“古董羹”的鼎就是一種青銅鍋。由于當時人們的烹饪技術有限,多以煮、炖、炙、烤為主,所以當時的鍋都以食鼎為主。
人們可以用鼎煮肉粥、肉羹等食物,當然也可以炖出鮮美的湯汁。筆者認為飲食文化的概念,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但真正形成有體系的文化卻是在西周時期。當社會生産力邁進了一個新的高度,飲食文化和發展送東西越來越快。
2.冶鐵技術發達,鐵器走上曆史舞台
西周人對廚具或餐具的需求,也在一段時間内達到了頂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西周時期的“鼎”,雖然其原料主要是青銅材質,但是在形狀和使用功能上,已經達到了鐵鍋的實際水平,并且為鐵鍋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
鼎器在被發明出來之後,始終充當着祭祀用品,以及餐具、餐具的角色。在西周之後的曆朝曆代皆以鼎器為餐具,在春秋戰國之後建立的秦朝,也依然秉承了這一習俗。隻不過陶器、竹子、木質餐具出現,青銅器開始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在春秋時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冶煉技術突飛猛進,相對而言鐵器開始走上曆史舞台。以鐵質農具為代表的鐵器,不僅參與到了農業生産之中,而且大批量的鐵質廚具、餐具也開始出現。這實際上就為漢代鐵鍋出現,埋下了令曆史驚奇的伏筆。
三、漢代鐵鍋初具雛形
據考古學家推測,用來做飯的鐵鍋,最遲在漢代時期就已經問世。如果按照這種推測深入分析,可以發現中國人使用鐵鍋的曆史,保守估計至少也有2000多年。但是有很多曆史學家卻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漢代的鐵鍋形狀類似青銅鼎,所以隻能算是鐵鍋的雛形。
當然目前關于漢代鐵鍋的佐證,是在位于河南南陽出土的文物,一個長約兩米的大型鐵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普通人家做飯的鐵鍋,怎麼可能有如此之大的尺寸呢?所以漢代鐵鍋也隻是一種猜想而已。
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又于當陽和潮州等地,陸續發掘出了隋唐時期的大鐵鍋。筆者認為這些考古證據隻能證明,漢代至唐朝時期有鐵鍋。而且人們也開始利用鐵鍋燒飯,但是卻并不能證明已經開始向全國推廣。實際上鐵鍋真正走入千家萬戶,是繼唐朝之後建立的宋朝時期。
四、宋代鐵鍋成為家用
1.宋代鐵鍋出現的契機
相信大家都知道,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高度繁榮。尤其是在商品經濟迅猛發展的契機下,生産力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就促使了大量商品開始平民化,換一句話說就是從上層社會,逐漸向底層平民階級普及。
由于宋朝時期發現了很多大型鐵礦,而且冶鐵技術也要比春秋時期更為先進。這就使得大量鐵器開始不斷湧現出來,這其中就包括鐵質餐具和鐵鍋。宋朝時期的鐵鍋形狀與現代社會有較大差别,但是其具體功能和使用方法,皆與現代鐵鍋相差無幾。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刺激之下,鐵鍋變成了一種經耐用又廉價的生活用品。至此之後成為了千家萬戶竈台上的新寵,而且大量鐵質餐具、酒具等,也都如雨後春筍一般遍地開花。至此宋朝人邁入了“鐵器時代”,同時也預示着中國向更高層次發展。
2.多樣化的宋代鐵鍋
現代社會中每個家庭中,都有不同樣式的鍋,炒鍋、湯鍋、炖菜鍋等琳琅滿目。事實上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已經出現了比較先進的“淺底鐵鍋”。
這種鍋與現代社會的炒鍋十分類似,有一起鍋底趨于平整并比鍋壁更薄,所以不但受熱面積比較大,而且炒菜速度也得到了大力提升。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烹饪記憶中的“煎炒烹炸”, 其誕生曆史就應該是宋朝炒鍋出現。而且宋代鐵鍋的外形也做出了一定改進,不再像西周時期的鼎器形狀,而是更加趨于現代社會中的“馬勺”。
宋朝時期由于國内外經濟都非常發達,很多進口食物開始源源不斷傳入國内。生活在宋朝城市中的市民,不僅可以吃到新鮮的肉、蛋、魚、蝦,而且還可以吃到很多外國食物。這不僅豐富了宋朝人的飲食文化,而且也為飲食文化進一步發展埋下了伏筆。
五、鐵鍋誕生對飲食文化的影響
相信學過唯物主義論的人群,都應該知道任何事物都有産生、發展變化、消亡的自然規律。而且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條件進行鋪墊和推進。筆者認為宋代鐵鍋出現,必然有其不可逃避的曆史因素。而這種曆史因素的核心内容,其實就是青銅器誕生。
相信大家都知道青銅器出現之後,人們終于擺脫了易破碎的陶器。由于青銅器在演練的過程中,更容易塑造成多種多樣的形狀。所以當它一經問世之後,在西周時期就廣為流傳。但基本上都以“鼎”的形式存在,一言九鼎、扛鼎之力等,都是對鼎的描述與推崇。
1. “鼎”作為餐具重要意義
事實上鼎在西周的重要作用,其實并不是作為廚具或餐具,而是周天子祭祀天地,以及祖先的一種祭祀法器。但是随着社會發展你的生産力進步,形狀較小的鼎器開始走入人們生活。比如,用于盛放、斟倒、加熱酒的容器“爵”,在當時社會中就極為不便。
淺制盤子、碗、筷子等,都曾以青銅器為原料。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西周時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使用青銅器制造的餐具,普通老百姓依然使用陶器,或者竹器、木器等餐具。但烹饪食物的鍋或者說鼎,必須使用青銅器,否則根本不耐用。
2.鐵質廚具、餐具的影響
但是随着生産力進一步發展,人們開始對鐵器倍感興趣。春秋時期冶煉技術出現,既是生産力的一次重大飛躍。而且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是古代社會飲食文化的一次進步。因為鐵質餐具、鍋出現之後,人們的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
但由于當時社會中的鐵器,依然處于奇貨可居的地位,所以很多老百姓很難用到鐵鍋。隻有生活在社會上層的貴族階級,或者家庭比較富有的地主,才能購買鐵鍋烹饪菜肴。但這種局面卻被宋代直播打破,至此之後鐵質餐具邁入新時代,飲食文化也随之步步高。
結 語
筆者認為,古代社會的每一次飛躍性發展,其實都以快速進步的生産力為契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生産力持續滞後,那麼很多有利于社會發展的物品也不會出現。在這種前提下古代社會就會止步不前,幸好曆史一直都在不斷前進,這才造就了現代中國的偉大成績。
事實上從陶器、竹子、木器,再到青銅器、鐵器等出現,其實就是生産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标志。同時也預示着人類社會也在不斷進步,人們賴以生存的文明或文化,也都在餐具材質的不斷更新中,逐漸向更高層次發展與邁進。
【參考文獻】
郭卓文《宋代城市餐飲業研究》
王福諄《古代大鐵鍋和大鐵缸》
唐冰《水浒傳》中的餐具酒具和茶具》
萬聖丹《宋代陶瓷食器生活對現代陶瓷餐具設計的啟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