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每日7點,文化早餐
博文 | 通識 | 知古 | 鑒今 | 有品有趣
文:張揚(微信公号讀史特約作家)春節剛過,相信不少微友又多次聽到“七不出,八不歸”或“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句話,說什麼農曆的初七不出門,初八不回家。更有人連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進去。也有解釋是出門要擇吉日,一般的規矩是農曆逢七的日子不出門,逢八的日子不歸家,逢九的日子出門最好,所謂的二五八,不歸家;三六九,往外走。總之,都基本和出行的日子聯系起來。筆者要說的是,這句老祖宗留下來的教育人的俗語确實和出行有關,但與“初七”“初八”風馬牛不相及。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男人是一家之主,是一個家庭的主心骨,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不便抛頭露面的妻室,所以他們在出門前,必須安頓好家裡,讓一家人衣食無憂才行。故,七不出,就是說沒有辦好七件事不能外出,這七件事就是開門七件事:
當然,所謂的七件事,也是泛指,總之,要安頓好家裡的生計,才好出門。類似的話還有,“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翻譯過來就是:“父母年邁在世,盡量不長期在外。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并安排好父母的供養。”“七不出”強調了男人的家庭責任,“八不歸”則是對男人社會責任的要求,說的是出門後,有八件事沒做好,就不要回家,不能回家,無臉回家。這八件事就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我們傳統社會最為強調的:
故,“八不歸”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在外面違犯了“禮、義、廉、恥、忠、孝、信、悌”這社會八德中的任何一條,都是對不起祖宗,無臉回家面對家人的。所以,“八不歸”是對外出人的一種心理警示,時刻約束人們不要做出不好的事情來。一句話,我們五千年積累下來的文明博大精深,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遺訓都有其深刻含義,我們不能隻通過其表面意思去理解,也不可認為是封建迷信,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通過學習了解其真正的含義,并深刻地去感悟,去踐行。共勉之!. End.好書推薦
喜歡的朋友一定要點 好看 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