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的消息,“浙大文物數字化”團隊在山西五台佛光寺東大殿内發現一處唐代題記
題記位于南次間佛座後面,空間狹窄,又檢索到一些報道,題記内容為“唐大中時期雁門工匠張師改”,當中出現“時期”、“工匠”等現代漢語詞組,頗為疑惑,直到找到稍清晰的題記照片,發現文字中并沒有“時期”、“工匠”等詞語,原文應為“唐大中十二年雁門張師改”(“十二年”不太确定,“改”字也不太确定),大中十二年是公元858年,報道是把意會當成正文了
【新發現題記照片】
這段題記像是遊記,“張師某”可能是人名
東大殿内原有多條唐代遊記,在闆門後,有鹹通七年(866年)、鹹通八年(867年)、乾符五年(878年)等,現在又增加一條大中十二年(858年)
【東大殿闆門後的唐代題記】
佛光寺佛壇塑像的後面,是一道填充于後檐柱之間的牆,長達五間,這是造成題記後面空間狹小的原因,這道牆并非原裝,是後代加上去的
【佛壇後方是一道牆】
當心間主尊佛座背後留下一幅彩畫,畫的是天王降妖,唐代風格,應是建殿同期的畫作,精美的彩畫畫在了佛座後面,說明最初後面是沒有牆的,信衆可以圍着佛壇繞一圈,四面觀賞
【主尊佛座背後的彩畫】
在佛壇背後牆的後面,還顯露出兩小幅線描畫,畫的是菩薩,過去認為是唐代作品,但我個人認為到不了唐代,宋金時期的可能性較大,菩薩的發冠太簡易,手腕處等也不似唐風。後代維修時在畫作外面塗了泥,現在隻有脫落出來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到
【佛壇牆後線描畫】
【佛壇牆後線描畫】
佛壇後面的牆什麼時候加上去的沒有留下相關記載,寺内有一塊“随公照庵德行之碑”,碑文記錄明宣德四年(1429年)到佛光寺,“見奚大殿重壁之間皆空”,出現了“重壁”這個詞,說明那時殿内就已有兩道牆,宋金之時增修佛壇後面牆的可能性大,照庵大師宣德年間的修繕留下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東大殿内的三面牆衆多的泥塑羅漢像
【随公照庵德行之碑】
【後檐“重壁”和明代羅漢】
佛光寺東大殿梁下有多條唐代建殿題記,但均未出現年号,現在常說的建造時間大中十一年(857年)來自門口的經幢,但隻是甯公遇參與建造經幢的時間,與東大殿自身的建成時間無關,這個問題我在另一篇文章 《大中十一年(857年)并非佛光寺東大殿的精确斷代》 已有說明,這裡就不再複述了,東大殿真正的建成時間在大中十一年之前或之後都有可能,大中十二年(858年)題記的發現說明不會晚于這個時間
佛光寺東大殿可以說是數十年來研究最為透徹的古建築,産生了大量的成果,沒想到還能有唐代題記的新發現,古建築領域還會有很多未知的寶藏留給有心人
題記中“雁門”指的是雁門關附近地區,距佛光寺隻有數十公裡,“張師某”留下題記的同時,一位隻有兩歲的小童正在雁門關下蹒跚學步,數十年後成長為一代枭雄,他就是李克用
【雁門關下李克用建極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