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江南鸾
南樹北移添新綠。來自深圳的紅樹林移植在北方的溫室裡,嬌翠欲滴;滿牆幽蘭齊争豔,蘭舞燕羅,點亮了北國的春天。4月29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世園會”)開園,由萬科集團投資、建設并運營的植物館在一片綠意盎然、姹紫嫣紅下變身“萬花筒”,成為展現深圳生态文明建設成果的“綠色名片”。
據悉,這是繼1999年昆明世園會後,這一國際上最高級别的園藝博覽會再次來到中國。本屆世園會主題是“綠色生活 美麗家園”,全球5大洲的86個國家和24個國際組織與中國31個省區市和港澳台地區同台亮相。世園會園區設“四館一心”,包括中國國家館、植物館、國際館、生活體驗館、演藝中心等。其中,被稱為“萬花筒”的植物館,建築面積近10000平方米,是世園會中唯一的熱帶植物展覽溫室。
“借助這一國際盛會,植物館不但将向世界展示廣東深圳經濟發展與生态環保并行的成績和經驗,充分展現廣東深圳在新時代的綠色成果與國際形象,傳遞廣東深圳綠色名片,也是萬科緻力于成為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實踐。”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表示,萬科高度重視植物館的建設與運營工作,調集精兵強将和專業力量全力投入,将全力以赴做好各項運營和接待工作,充分展現廣東深圳在新時代的綠色成果與國際形象。
✾展館外觀仿佛植物根系
遠觀植物館,仿佛升起的地平線下龐大的“植物根系”,甚為壯觀。走近植物館,才發現,原來是一根根下垂的圓形鋼柱。
萬科集團冰雪事業部副總經理、植物館執行館長陸慧告訴記者,植物館場館設計理念即為“升起的地平線”,場館建築外形以植物根系為靈感,由3156支鋼制根須模拟植物在地下的龐大生命系統,根系垂墜向下不斷蔓延,将植物原本隐藏于地下的強大生命力直觀呈現給參觀者。參觀者進入植物館,猶如進入土壤以下的灰色空間,随着遊覽深入,從一層沿着展廳東部的空中盤旋步道途經二、三層逐步攀爬上行,抵達植物館屋頂平面,仿佛穿梭到地平線以上。在屋頂花園模拟的地平面上駐足遠眺,将妫水河、冬奧會海坨賽場以及中國館、國際館等世園會園區美景盡收眼底。
據悉,植物館園區總占地3.9公頃,場館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場館建築地上四層,首層設有teamLab數字展廳和主題溫室,分别為880平方米和2850平方米,其中主題溫室彙聚超1000種、20000餘株珍貴植物;二層為480平方米的多功能廳,會期将對外開放合作,舉辦各類展覽、科普教育和沙龍論壇等公共活動;三層為品牌展廳,展示植物館建成背後的故事;四層即屋頂層,設有自然書店、觀景台和長頸鹿枯木等藝術裝置。
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植物館館長丁長峰介紹,“植物:不可思議的智慧”是植物館的策展主題。“對植物智慧的認知、學習和利用,不但有助于我們保護地球,最終将造福人類自己。”
作為世園會中唯一的熱帶植物展覽溫室,植物館集植物溫室、科技服務、科普教育、國際交流、遊覽休閑等功能于一體,呈現猶如“萬花筒”一般多彩奇妙的植物世界,創造獨具魅力的遊覽體驗。與其他植物園不同,植物館主題溫室旨在通過排序和诠釋,藝術化地生動講述植物生存中閃閃發光的智慧,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植物,建立與植物世界的連結。主題溫室分為五大展區,“逆境求生區”展現植物生長環境急劇減少時的本能進化,“植物大戰區”複刻雨林霸主搶占領地的精彩畫面,“萬裡長征區”記錄植物種子漂洋過海、曆經滄桑的旅行日志,“變身大法區”重現植物為了生存攢足水分養料的可愛體态,而“億年足迹區”則時刻提醒人們尊重每一株古老植物與生俱來的頑強生命力。
✾深圳紅樹林北方“添新綠”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讓植物館工作人員特别興奮的是,從深圳移植而來的紅樹林完好地扛住了北方的寒冬,在乍暖還寒的4月,長出了郁郁蔥蔥的嫩葉。
植物館中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紅樹林池,将近280平方米的範圍裡分布着數十種、400多株紅樹林植物,均是從深圳移植而來。
“紅樹林的移植并非易事。”陸慧告訴記者,紅樹林在運輸過程中很容易因氣溫和環境的突變而受損或死亡,因此隻能等天氣轉暖後方能運輸。運輸的過程也十分曲折,需用恒溫15攝氏度的保溫箱裝箱,坐着運輸車,從深圳出發,經過3天的路程,抵達北京。為了讓移植後的紅樹林順利生長,還需為它營造海洋的環境,重點是海水和溫度。為了制成“海水”,植物館選擇了蚝殼,蚝殼含海水自然生成的微元素群,再補充特制的海鹽,就能制成紅樹林賴以生存的“海水”了。在植物溫室的地下,有一個複雜的系統支持紅樹林以及其他熱帶植物的生長,這裡有淨化循環系統,它不僅可以淨化“海水”,還可以營造潮起潮落的效果;這裡還有控溫系統,讓室溫始終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濕度達到熱帶植物所需的濕度,這樣才能讓它們識别出植物溫室是“家鄉”,它們才能得以“安居”。
為何選擇将深圳紅樹林移植到植物館?萬科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紅樹林具有海岸衛士和地球之肺的生态功能,其植物根系發達,能保護堤岸灘塗,同時可留住大量養分,是沿海生物生存的天堂。然而,由于沿海開發、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紅樹林的面積不斷縮小,城市建設與濱海濕地保護之間矛盾日趨顯現。深圳作為伴随着改革開放崛起的沿海城市,同樣經曆了這一過程。在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如何加強生态文明建設,恢複和保護濱海紅樹林資源,深圳給出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深圳市創建了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深圳的“生态名片”。将深圳紅樹林移植到植物館,旨在讓參觀者了解紅樹林的重要意義和不可替代作用、讓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滿牆幽蘭“争奇鬥豔”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隐谷中香。記者發現,植物館中有一面五顔六色的蘭花牆,散發着陣陣幽香。
植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蘭花是世界上種類最豐富、多樣性最高的一類植物。3萬餘種野生蘭花中70%都是附生種類,生長于以樹冠為主的雨林上層。蘭花能如此多樣,極大地受益于它與昆蟲之間的協同進化。每一種蘭花都對應了一種傳粉昆蟲,雙方之中某一方稍有改變,都很容易形成新的物種。面對旱季的幹燥,附生蘭花也有各種辦法。它們的葉子多數擁有厚厚的角質層,可以大幅減少水分的蒸發;還有些蘭花進化出了膨大的假鱗莖,擁有一定的儲水功能。附生蘭花的根也不普通,它們變得非常粗大,表皮細胞增厚,可以完全暴露在幹燥的空氣中而不影響吸水功能。
陸慧向記者表示,深圳人喜愛蘭花由來已久,在深圳,不僅有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還舉辦了大型的蘭花展。萬科與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進行了交流互動,計劃未來共同合作推動蘭科植物研究和保護工作。
✾萬科打造廣東深圳“綠色窗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近年來深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指示精神,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
植物館中有一面“綠色深圳”專題展覽牆,展示了深圳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綠色發展成果。
40年間,從一個邊陲小鎮迅速成長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綜合經濟實力跻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列。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探索創新新興城市發展之路,深圳在經濟社會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設擺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生态環境不斷提升,相繼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綜合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保護“全球500佳”“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展現了生态文明建設的廣東深圳樣本。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對世園會植物館給予了高度重視。2018年5月9日,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如桂受聘出任植物館名譽館長。深圳市政府對植物館項目給予了運營經費支持,同時,深圳市委宣傳部以及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态環境局、市民政局等相關單位還組建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對植物館的建設運營開放資源支持,鼓勵萬科、紅樹林基金會等深圳企業、機構積極參與,為植物館提供更好的咨詢建議、技術指導,共同打造深圳特色的綠色窗口。
在部分人看來,萬科做植物館“跨界”幅度較大。但事實上,萬科在自身企業發展中一直秉承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可持續價值觀,多年來持續開展植物多樣性保育研究工作,加強植物引種、繁育和栽培等關鍵園藝技術的積累和完善,積極推進鄉土植物、珍稀植物和新優品種的園林應用研究,着力城市生态園林的建設探索。同時,萬科在行業内率先倡導綠色環保理念,持續探索住宅産業化、綠色建築、綠色技術創新、綠色供應鍊、綠色公益等,引領行業綠色發展,并發揮自身影響力,撬動多方力量共建行業綠色生态。
承建國際A1類博覽會核心場館,必須具備過硬的實力。萬科曾多次參與世界博覽會主題場館的建設與運營,具備在國際舞台競争的實力與經驗。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萬科首次在世界級博覽會上獨立建館,以麥稭闆為主的建築材料充分诠釋了對自然的尊重,受到廣泛好評。在2015年的米蘭世博會上,萬科成為該世博會164年曆史上首個海外獨立建館的參展企業,并榮獲“2015米蘭世博會可持續性大獎”。
萬科作為從廣東深圳成長起來的世界500強企業,在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緻力于成為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通過自身實力,參建世園會核心場館,正是萬科為實現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目标所做的重要實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