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轼的寒食

蘇轼的寒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05:28:28

《惠崇春江晚景》共有兩首,都是題畫詩。

據資料說,這是蘇轼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其中第一首更著名: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詩的後兩句出現了“蒌蒿”、“蘆芽”和“河豚”這三個詞,而且這三樣東西都可作食材,尤其“河豚”是食客們追逐的美味,于是有人聯想到蘇轼是位美食家,所以就打造出一款菜品:河豚炖蒌蒿、蘆芽。

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單單放過了鴨子,沒有讓鴨子也入菜,也許是因為鴨子與其它幾樣食材不搭?

對此,我覺得有悖蘇學士原意。

蘇轼的寒食(蘇轼詩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1

首先,惠崇是位僧人畫師,蘇轼題僧師之畫,應充滿恭敬心。

據資料記載,惠崇,僧人,擅詩、畫。

作為詩人,北宋初年,有僧侶9人、以詩著名,他為九僧之首。他的詩清新自然,為歐陽修等大家稱道。

作為畫家,北宋郭若虛評價說:“工畫鵝雁鹭鸶,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潇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宋代詩人兼書法家黃庭堅也備加稱許:“惠崇筆下開生面,萬裡晴波向落晖。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

惠崇的畫作,流傳至今的不多,如《沙汀煙樹圖》,乃國寶級藏品,現收藏于遼甯博物館。

對這樣一位能詩能畫、譽滿朝野的求道僧人, 蘇轼一定是滿懷敬意的;而且蘇轼自己也是一位居士,他自命名為“東坡居士”,因此他給惠崇的畫作題詩,不可能表達河豚快要上市了,可以吃河豚美味了這樣的意思。

蘇轼題詩,就是要表達對惠崇畫作的贊美之情,說明惠崇的畫作真的是抓住了早春的特點:

竹子剛剛變成新綠,竹邊的桃花剛剛綻放兩三枝;河水剛剛變暖,這一點從鴨子歡快的神情可以看出;滿地隻有剛冒芽的蒌蒿,蘆芽也才剛露頭;河水那麼清澈,河豚也将要溯流而上去繁衍下一代了吧。

蘇轼的寒食(蘇轼詩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2

其次,與第二首題畫詩相比較,可知蘇轼也是滿含敬意。

蘇轼第二首題畫詩是這樣的: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個畫也是描繪早春景緻的,主角由上一幅的鴨,變為北歸的大雁。

蘇轼滿含真情,體會那兩兩雙飛的大雁,它們對江南懷有依依不舍之情,因為憂思過深,都差點掉隊。蘇轼忍不住想對它們說:“北方現在還是冰雪天地,還是在江南多待上半個月,等春風吹遍朔漠再去也不遲。”

我們從蘇轼的詩句可推知,惠崇的畫一定很有感染力。惠崇用真情作畫,蘇轼用真情賞畫,這都是文人雅事,不可能在詩中突然表現要燴一盤河豚脍吧。如果是這樣,鴨子因何不能入盤?大雁又為何不能入盤?

菜譜就是菜譜,詩就是詩,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蘇轼的寒食(蘇轼詩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3

第三,從蘇轼的人格追求來看,蘇轼是位高潔的雅士。

蘇轼在《于潛僧綠筠軒》裡說:

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蘇轼的寒食(蘇轼詩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4

蘇轼是極厭惡俗不可耐之人的,他認為想要魚與熊掌兼得,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因此甯願瘦而雅,不願肥面俗。

那麼對着高僧的佳畫,蘇轼竟然說:啊,河豚快要上市了,盤中快有美味了,是不是太煞風景,太有違人設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