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即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因為自己的首選繼承人太子朱标已經去世了,所以由朱元璋的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大統,這就是後來的建文帝。
根據《明史》記載:"朱允炆登基以後需要維護皇權,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削藩,撤銷明朝藩王的權力。
大部分藩王都束手就擒了,老老實實接受朱允炆削藩的命令,可是燕王朱棣卻很不配合,不接受這道旨意"。
朱元璋讓朱标當太子,朱棣還是非常認可的,畢竟朱标是嫡長子。
但是現在朱标都不在了,朱元璋也不讓自己當繼承人,甚至把皇位隔代讓朱标的兒子朱允炆當繼承人,朱棣心裡非常不服氣,憑什麼?
這個時候朱棣的心裡已經很不平衡了,現在朱允炆又要剝奪自己的權位,這樣一來就無疑是火上澆油,徹底激怒了朱棣。
皇位不讓我繼承就算了,現在做個藩王都不行了,還想怎麼樣?氣憤的朱棣覺得自己已被逼上絕路,他決定起兵奪位。
公元1399年即大明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親率大軍南下,他要親自向自己的大侄子興師問罪。
由于朱棣的軍隊常年駐守在邊關,戰鬥力非常強悍,更何況朱棣本一生戎馬,非常有軍事才能,所以朱棣很快就占領了南京,奪取建文帝的皇位。
至于建文帝的下落,也是衆說紛纭,有說是逃亡海外了,有說是出家為僧了,還有說法是南京城破當日就已經去世了,總之建文帝的結局成了一樁曆史疑案。
朱棣是朱元璋的親兒子,自己兒子的秉性做父親的應該很清楚,那麼朱元璋為什麼在太子朱标去世後不把皇位傳給更有能力的朱棣,偏偏要留下朱棣可能會不服起兵的隐患呢?
一些曆史學家表示:"至少在朱元璋眼裡,朱棣确實不适合做皇帝。"這些曆史學家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其一,朱棣出身并不顯赫。
很多人會說朱棣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親生骨肉了,貴為王爺,怎麼都這樣了出身還不顯赫呢?
可這僅僅是普通人眼裡的皇族朱棣,在整個皇室裡面朱棣的出身并不顯赫;因為他的母親并不是明太祖的正妻。
明成祖的生母也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有曆史學家經過研究覺得她是高麗人,也有曆史學家更認可她是蒙古人,因此她的身份是一個争論不休的謎團。
有一點可以确定,朱棣的生母身世非常的普通,所以連帶着朱棣的地位也并不顯赫。
在中國古代,皇位的繼承是非常講究出身地位的,燕王朱棣并不是嫡出,一般情況下皇位也不會傳給他。
其二,朱棣喜好征伐,不适合在和平時期為君。
大明洪武時期,朱元璋是大興牢獄,除掉了非常多的人,所有看起來對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有威脅的人幾乎都被清除了。
才使得朱元璋稍覺安心,所以就希望下一任君主能夠推行仁政,用來緩和自己之前給大明帶來的危機感。
燕王朱棣從小在軍旅中成長,喜好征伐作戰,因此并不是朱元璋心目中絕佳的皇位繼承人。燕王朱棣通過軍事手段奪取了皇位以後,他也選擇了一個溫和、仁慈的皇位繼承人朱高熾,借此來達到一種政治平衡。
如果持續數任皇帝都喜歡四處征伐,那麼江山必定就會不穩固了,皇權也會跟着動搖。
因此不管是從朱棣的出身來說,還是從朱棣的性格來說,他都不是朱元璋皇位繼承者的最佳人選,所以燕王朱棣不能通過順利繼位的方式來當上皇帝。
盡管如此,依然不妨礙朱棣成為一為優秀的君主,事實上他把封建時代一個皇帝能做的事情全部做了一遍,文治武功,舉世聞名。
大明王朝在朱棣的統治下,所向披靡,一路向前。如果說朱元璋是大明首位開國皇帝,那麼明成祖朱棣就無異于是第二次開國。這種不是走一般流程繼承皇位就敢于獨創,甚至勇于超越先皇的君主,從古至今,隻有朱棣一人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