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工作,上班是上班。那些幫公司關燈,深夜還在手提電腦前加班,靠外賣或泡面過活的年輕人可以清晰、準确地分辨這兩個名詞的具體含義,并深有體會。
(IC photo/圖)
工作是工作,上班是上班。那些幫公司關燈,深夜還在手提電腦前加班,靠外賣或泡面過活的年輕人可以清晰、準确地分辨這兩個名詞的具體含義,并深有體會。
打卡是大多數人不愛“上班”的原因之一。幾乎每個職場人都曾被公司變幻莫測的打卡制度折磨。從手寫簽名到刷公司門卡,再到清晨在指紋機前排長龍打卡、人臉識别,甚至現在借助第三方打卡軟件(例如釘釘app),公司不斷變換打卡方式和打卡時間,職場人邊調整邊心累。
每個職場人都對打卡制度深惡痛絕。在《圓桌派》中,有個觀點引發讀者共鳴:“現在的年輕人,太讨厭上班了,但還是喜歡工作的。”不少職場人感悟,在上班打卡這一高度組織化制度下,遲到幾分就扣錢,原本鬥志昂揚的工作激情逐漸消耗。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下,職場人并不需要像傳統工業從業人員從事流水線作業,需要坐在那兒密切配合。現在,通過電話、郵件、微信甚至一些其他辦公軟件的配合,完全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所需工作。
并且,他們中大多數的工作是獨立的個體,需要進行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大多數職場人可以在家工作到淩晨,甚至有些工種(記者、新媒體編輯、廣告文案)這類富有創造性職業的職場人喜歡在特定的場所才能激發出創造靈感。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表明,不同工作類别由生物鐘不同的人組成,效率會更高。研究顯示,一些工作若是在安排時能考慮到員工的作息習慣會更好。悉尼大學研究人員說,他們發現,每個員工的生物鐘不同,因此一天效率最高的時間也不同:習慣早起的人清晨效率高,傍晚效率低;夜貓子們早晨到達公司時通常不在狀态,到了傍晚快下班時才亢奮起來;“中間層”中午精神奕奕,早晨和傍晚無心工作。
也就是說,每一個腦力勞動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最佳工作時區,能與規定的八小時相吻合的畢竟隻是少數,許多人喜歡早上工作,更多的人是喜歡晚上熬夜,所以在腦力勞動領域,利于“查崗”的打卡制度喪失優勢。
随着更多需要強大個人能力的自由職業出現,上班的概念正逐漸被淡化。年輕人覺得無論身在哪裡,隻要自身有能力做好這項工作就夠了。讨厭上班,不過是内心讨厭這種被買斷身體的拘束感。然而工作,卻賦予了職工自身與社會相聯系的存在感和實現自身價值的滿足感。
大多數熱愛朝九晚五的人,是那些熱愛“剛剛好”生活的人,他們得到一份“剛剛好”的工作,信奉在職場及時行樂、“摸魚”,早晨剛剛好擠上地鐵後,點一杯奶茶也就不厭惡上班打卡了。對于職場中大多數群體來說,上班,是為了養家糊口或者不得已的生存,也有些為了逃避家中瑣碎的事務。
(IC photo/圖)
自制力不夠強的人也鐘情朝九晚五。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曾在招聘網站上開展一項調查,在收入相同、工作内容相同的情況下,你會選擇傳統的朝九晚五、固定工時還是靈活的工作時間、地點?調查顯示,大多數人還是更傾向于朝九晚五。該調查還指出,那些自我評估自制力不夠強的人,更願意受到外部條件的約束,并且很少有人願意為了靈活工作時間損失收入。
我們在朝九晚五時,更需要深刻理解“上班”和“工作”的差别。某位網友曾對“上班”和“工作”進行了貼切定義:
【上班】= 帶有一種勉強的、不情願的、被動的、單純為了不被帶上恥辱的“無業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的、又沒有什麼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混日子”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态,因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沒有這份收入,所以“焦慮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對高一些,這在狼多肉少與攀比心較重的國家裡最為明顯。當然,也有一些人因慣性使然(上着上着就習慣了),他們對生活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混日子”對他們而然就是最好的日子。
【工作】= 帶有一種積極的、并不單純為了不被别人歧視為無業者的、有奮鬥目标并能結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并能樂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來源:《锵锵三人行》的百度貼吧)
讓人最羨慕的狀态就是,自己熱愛自己的工作,内心覺得“上班”和“工作”無差。美劇《老友記》中錢德勒曾抱怨說:“誰會喜歡自己的工作?”,然而其他人都表示很驚訝:“我們都喜歡自己的工作啊。”
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談到自己的職業,“如果你從事着一份自以為很重要的工作,卻不能從中發現油然而生的樂趣和喜悅,如果工作時完全沒有心花怒放的感覺,那裡面就有些不對頭,不調和的東西了。這種時候就必須回歸初心,将妨礙樂趣與喜悅的多餘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個個抛棄掉。”
那麼,當你上班打卡時,你在想什麼?
貳東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