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這本史上第一兵書:《孫子兵法》,今天我們分享第二篇:作戰篇
作戰篇内容: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财竭,财竭則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将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01
這篇的名稱是“作戰篇”,但這裡的“作戰”這裡不是指戰争,而是指戰争前的準備和籌劃。《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中講的是交戰雙方實力的對比,所謂“五事七計”,就是從道、天、地、将、法等各個維度去對比和計算雙方的實力。而這一篇“作戰篇”,孫子從作戰所需的各個方面,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物質條件去對比雙方的實力。戰争是事關國家興亡、人民幸福的大事,戰争也是損耗财力、人力、勞民傷财的事情,所以在戰前要進行全方面的對比和計算。
孫子在一開篇就講了戰争對雙方都是一個巨大的消耗,他說: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意思是,大凡用兵作戰的通常規律是,動用輕車千輛,辎重車千輛,征召将士十萬,同時,還要遠道千裡運送糧草。至于前方後方的費用,諸如招待來賓使節,補充維修兵器的費用,供給各種車輛和盔甲的費用等,每天得付出千金之巨,然後,十萬大軍方可出動。
“馳車千驷”,馳車,是輕車、戰車。“驷”,一輛車四匹馬拉,跑得快。孫子的時代,馬蹬還沒有發明,人騎馬上厮殺還不穩當,所以沒有騎兵,都是戰車。《司馬法》說,一車,車上配備甲士三人,跟着步卒七十二人,跟後來的坦克戰術差不多,步兵跟在戰車後面。 所以一輛戰車是七十五人,我們讀史常讀到“千乘之國”,就是有一千輛戰車,七萬五千人的部隊,這就是他的軍事實力。
“革車千乘”。革車,是辎重車,裝糧食、戰具、炊具、衣服等物資的。《司馬法》說,一輛革車配十個炊事員,五個保管員,五個管養馬的,五個管砍柴打水的,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輛革車是兩萬五千人。這加起來就是“帶甲十萬”,一千輛四匹馬拉的戰車,配備七萬五千人,一千輛辎重車,配備二萬五千人,加起來就是十萬人的軍隊。
這麼大的部隊,還要“千裡饋糧”,你得給他運糧呀!古代打仗,運糧是個大事,若遠征匈奴,出發時十車糧食,運到前線部隊隻能給他兩車。因為有四車被運糧部隊在去的路上吃掉了,還要留四車給他們在回來的路上吃,因為還有好幾個月返程呢。若糧不夠,他們在路上餓死了。我說這個比例還是比較高的。李筌注解說,千裡之外運糧,得二十人奉一人,費二十人的口糧才能運一個士兵吃的上去!
總之,戰争是非常消耗财力和人力物資的,而且戰争拖久了還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财貨枯竭,别的諸侯國更會乘機進攻。孫子說:“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02戰争對人力财力和物力都消耗巨大,特别是進攻性作戰,軍需消耗巨大,運輸任務艱難,久戰不下必然造成“國用不足”“屈力殚貨”。這樣勞民傷财,不久将國庫空虛。不僅國家的經濟負擔加重,而且還會使士氣銳減,導緻軍心渙散,甚至導緻民不聊生。我們都知道曆史上漢武大帝是用兵如神的一代帝王。在漢朝的“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庫充盈,到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國庫的錢财糧食堆得裝不下,史書上說拴錢的繩子都爛了,錢還沒地方花。
他就開始找地方花了。于是漢武帝開始開始南征北伐,年年窮兵黩武,開疆拓土,導緻了國庫很快空了。他就開始搞國營企業,所謂鹽鐵論就是,當時的鹽鐵國家的支柱産業由央企壟斷,民間不許經營。中國由央企壟斷國計民生,形成第二稅務局的制度,發端于春秋時齊國的管子,固化于漢武帝。
漢朝央企的錢很快也不夠漢武帝花了,他開始随意加稅。加稅也加到頭了,他開始對社會财富存量收稅,要求全國中産以上人家向政府申報财産,課以财産稅。大家當然不願意申報,或者少報。漢武帝就下令全國人民相互舉報,有虛報的,鄰居或朋友向政府舉報,舉報者可得到被舉報者财産的一半! 這一下子,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了,官吏乘機勒索,沒虛報的也被誣成了虛報。所有中産以上人家,全部破産。
到漢武帝晚年,因為連年的對外戰争,巨大的物資消耗讓國家快玩不下去了。空前巨大的政治壓力,讓他給全國人民寫了檢讨,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輪台罪己诏》。一代枭雄漢武帝也不得不承認戰争給國家帶來的苦難。他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
03關于如何解決戰争物資消耗的問題,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他主張在敵國就地解決糧草,主張用财貨厚賞士兵,主張優待俘虜,主張用繳獲的物資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為隻有這樣做,才能保持自己的實力,迅速克敵制勝。所謂“故智将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孫子說,明智的将帥總是務求在敵國境内籌集糧草。消耗敵國一鐘糧食,相當于從本國運送二十鐘;消耗敵國一石草料,相當于從本國運送二十石。總是,如果戰争總是靠自己後發的支援很難持久,最好的辦法就是就地取材,搶敵人的物資,善用俘虜的戰俘。
公元前208年劉邦率兵西進,準備深入秦軍腹地作戰,但是孤軍深入,糧草後勤補給成了一大難題,這讓劉邦一籌莫展。有一天他率軍路過高陽,當時的謀士郦食其求見。他為劉邦獻上了“因糧于敵”的計策。他告訴劉邦附近的陳留縣城就是一個現成的大糧倉,他建議劉邦發兵攻取陳留,因為陳留是交通要道,軍需物資豐饒,而且“進可戰、退可守”。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與郦食其裡應外合,一舉攻下陳留,解決了糧草等軍需物資的供應問題。有了充足的後勤供應,劉邦解除了後顧之憂,迅速攻克了鹹陽,子嬰請降,秦朝滅亡。
劉邦起家之初,兵力相對較弱,而要滅掉曾經強大一時的秦國,又必須深入其腹地作戰,這時糧草的供應和運輸便成為當務之急。郦食其勸其“因糧于敵”,攻取陳留,從而使軍隊有了充實的後勤保障,而且還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真可謂一舉兩得,絕妙至極。這是“因糧于敵”兵法思想最生動的戰例。
但不管怎麼樣就地取材,戰争始終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如果在非要打仗的情況下,“速戰速決”才能讓損失降到最少,所以孫子提出了“兵貴神速”的戰略思想,他說:“故兵貴勝,不貴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