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俠客行》:
趙客缦胡纓,吳鈎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将炙啖朱亥,持觞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詩仙李白的這首詩比較長,能一字不差背下來的人不多。不同于他其他的脍炙人口的詩句,這首詩有點生澀難懂,有些字也比較生僻,不是常見字。
李白
那麼這首《俠客行》寫的是什麼典故呢?
其實就是成語“紙上談兵”的來曆!講的是戰國末期,秦、趙兩國之間發生的戰争背景,遊俠刺客的事迹。沒有特定專指哪位刺客,比如專諸刺王潦,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等。
詩中有四句非常有名,幾乎人人都能張口就來,那就是: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李白一生潇灑自如,風光無限,他的詩天馬行空,不拘一格,多是寫景抒情,唯獨這首詩充滿潇潇肅殺之氣,淩厲無比。尤其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令人不寒而栗,渾身顫抖。
腰間懸劍的李白
對比“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名句,這首《俠客行》透露着悲憤、孤傲和殺氣。與他其他的詩句截然不同。
李白為何會寫出這樣的詩呢?
其實也不奇怪。李白本身就是劍客,武功高強,他崇拜武藝超群的俠客,在情理之中。當年他還打算拜大唐劍聖裴旻為師,學習高超的劍術,但未果,留下遺憾。
整日飲酒作樂的李白
那麼,詩中的“千裡不留行”中的“行”,讀hang還是讀xing呢?
以前,我一直讀“háng”,意即“一行、一列”。其實是錯誤的,應該讀“xíng”,指行人。意思是俠客在10步之内就要殺掉一人,千裡之内不見行人,不留活口。
那劍客就好歹不分,見人就殺嗎?當然也不是,這裡隻是比喻、誇張的手法。
杜甫
李白的這首詩,殺氣太重,看得人提心吊膽。藝術價值大打折扣。李白是劍客,崇尚俠客的行俠仗義,快意恩仇,這無可厚非。但“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顯然太過殺戮,不宜提倡。如此看來,大詩仙李白也是意氣風發、性情中人。
其實,李白喜歡劍,這是确定無疑的,他的詩中有131首提到了劍,提到了“殺”和“斬”,比如“托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等。
李白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二者對比,還是杜甫接地氣,實在,他的詩現實意義更大,藝術價值更高。杜甫是用詩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替窮苦老百姓發聲,控訴吃人的封建王朝制度。而李白吃喝玩樂,遊山玩水,不務正業,走到哪都由粉絲買單。就連死,他也是醉酒後跳河撈月而溺死。杜甫一生貧困潦倒,整日為吃飽穿暖東奔西走。最終逮了一頓飽飯,竟然猛吃海喝後撐死了。
王安石說,杜甫數第一,李白排第四,看來是有道理的。
李白與杜甫
杜甫心系天下蒼生,他的作品透露着家國情懷,期望四海平安,百姓安居,他的詩是血淚凝聚,讀來令人動容,潸然淚下。而李白作品的主題,無外乎山水、明月、美酒、女人,境界不高。
有意思的是,杜甫是李白的粉絲,他比李白小11歲,趕上了安史之亂,兵荒馬亂中,他的生活貧困,居無定所。杜甫與李白邂逅過兩次,對他很傾慕,寫過多首思念、崇拜李白的詩詞,李白卻從沒有提到過杜甫一個字。
杜甫與李白
當然,這跟二人所處的環境、地位以及籍貫也息息相關。李白籍貫是碎葉城,也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嚴格來說不是中國人。不過,唐朝的疆域很大,包括中亞等地區都屬于中國。李白的血液裡流淌着少數民族灑脫、超俗、任性的因子,所以行事随意,不拘小節,敢諷刺楊貴妃,讓高力士為他脫鞋。而杜甫貫籍湖北襄陽,出生于河南鞏縣,标準的中原人。他行事謹慎、刻闆、規規矩矩,不越雷池一步。
李白
二人的出生地、生活習慣、性格特點都不同,寫出來的作品自然也大相徑庭了。
有趣的是,金庸竟然也跟風,寫了一部與李白詩一模一樣的武俠小說《俠客行》。
那麼,你是喜歡李白還是喜歡杜甫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