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傳承一直在路上? 古老的戲曲藝術是根植于中國人血脈的一種文化傳統,如何讓這種文化傳統更持久、更良性、更能與時俱進地影響國民素質、提升文化修為、滋潤子孫後代,則需要從戲曲藝術的文化内涵及發展規律着手,認清藝術本質,辨識藝術特點,促進藝術發展,進而真正實現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戲曲傳承一直在路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老的戲曲藝術是根植于中國人血脈的一種文化傳統,如何讓這種文化傳統更持久、更良性、更能與時俱進地影響國民素質、提升文化修為、滋潤子孫後代,則需要從戲曲藝術的文化内涵及發展規律着手,認清藝術本質,辨識藝術特點,促進藝術發展,進而真正實現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王國維先生在《戲曲考原》中明确指出:“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這裡的“歌”主要指戲曲的音樂屬性,這裡的“舞”主要指戲曲的表演屬性,這裡的“故事”是戲曲的文學屬性,這裡的“表演”是連接音樂、表演和文學的二度創作,體現了戲曲的綜合屬性。中國傳統戲曲是以“歌舞表演的方式”來講故事、抒情愫、達道義的載體,“表演”是戲曲藝術的核心。
“表演”的最重要承繼方式是口、耳、手的活态傳承,無“人”無以傳遞,這也是全球範圍内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得以推進的根本原因。因此,戲曲藝術特别講究師承和流派,換句話說,看戲主要是看角兒的技藝、角兒的魅力和角兒的神采。戲曲界常說——戲曲是“角兒”的藝術,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同樣是《鎖麟囊》,張火丁的表演就一票難求,新畢業的學生的表演就差強人意。然而反之,同樣是張火丁的表演,《春閨夢》《鎖麟囊》《荒山淚》等經典傳統戲的魅力就會超過很多新編戲,這就涉及守正與創新的辨析。
相比較電影、電視甚至文學等其他藝術樣式而言,戲曲藝術是需要以“守正”為基礎和前提的藝術。具體看,守正又包括内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在内容上,要反映生活生産方式、傳遞民族思想情感、提煉民族精神氣質、展現民族風格氣派,就這一維度而言,京劇《春草闖堂》和越劇《梁祝》、評劇《楊三姐告狀》、豫劇《朝陽溝》等藝術經典具有相通的美,它們的劇種特色不同、反映的時代和地域不同,但都折射了戲曲藝術在内容方面對生活的萃取和加工,對民族或地域文化的提煉和反映。在形式上,戲曲藝術所要“守”的最主要的“正”是戲曲的三大特征,即綜合性、虛拟性和程式性,特别是程式性中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是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有的發現與補充。因此,堆砌的舞台、“話劇加唱”的表演和魔幻而消弭表演的舞台美術不是也不應該是戲曲的主流。
當然,任何藝術不可能一成不變,戲曲藝術亦然,創新是其發展的不竭動力。縱觀戲曲藝術發展史,從萌芽、雛形到成熟、發展,再到繁榮、集成和轉折的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藝術形式和代表性劇目,明清傳奇掩蓋不了元雜劇的價值,同樣,明清傳奇的魅力正是在不斷創新中被發現、建構和确立。所以,關漢卿和湯顯祖一樣偉大,《窦娥冤》與《牡丹亭》都是經典。從演出場地的變化也可以看出戲曲的創新與發展,從勾欄瓦舍到廣場藝術、劇場藝術再到新表演空間,從“四面觀”“三面觀”到“一面觀”再到“沉浸式”,劇場空間的變化影響着演劇形态的變化,也影響着觀演關系的變化。
在多聲部的旋律中,舞台美術的變革與發展成為新時代戲曲藝術創新發展的一大亮點。特别是在新技術的加持下,舞台美術不僅可以布景、裝置、照明,而且可以烘托氣氛、表達情感、切割空間、推動劇情發展。多媒體、數字影像、全息投影的運用,可以在抽象的形式下展現藝術造型的美感。結合美術觀念變化和現代設計理念,用現代審美重新诠釋和深掘傳統精華,可以有效調動傳統藝術的精髓,展現戲曲藝術與時代發展的同步性和共融性,形成有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新時代藝術語彙。
總之,戲曲藝術是表演的藝術,必須以人物塑造為中心;但同時,戲曲藝術又是綜合的藝術,文學、表演、音樂、導演或舞美等任何一個維度的發展都可以為其注入活水,使其在新的社會語境和技術條件下誕生出新的藝術經典。這正是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守正是前提,創新是關鍵;以守正可以促創新,以創新能夠強守正。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相促相融。(來源:中國文化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