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早年的劉邦遊手好閑、不喜勞作,有無賴之嫌。後人在評價他時,往往覺得他沒有什麼真本事,全靠他的幾個手下才能出衆,才奪得了天下。劉邦自己也承認: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所以,後人往往輕視劉邦。
劉邦果真是一個無能之輩嗎?當然不是。你先看看他手下的這三個人,一個張良,一個蕭何,一個韓信,哪一個不是才能出衆、不同凡響的人物?這樣的能人,竟然聽從劉邦的号令,你不覺得奇怪嗎?如果劉邦沒有真本事,這三個人,無論哪一個,都不會盡心竭力地為他效命的。不僅如此,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可能取劉邦而代之。但是,他們沒有,而是同時效命于劉邦,這本身就說明劉邦有非凡的才能,這些才能能夠讓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打心裡服氣,願意追随他。就像劉邦說的,運籌帏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他不如張良,可是,他卻能夠領導張良,這說明了什麼?蕭何、韓信以及其他文臣武将也是如此。
那麼,劉邦有什麼才能呢?他的過人之處有哪些呢?
一是,他知道怎麼治國。劉邦生活的年代适逢亂世,秦末農民大起義正風起雲湧。國家要往何處去?應該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如何治理這個國家?劉邦本人肯定做過非常深入細緻地思考。他知道,是秦朝的嚴刑峻罰、高壓統治,造成了農民大起義,再采用單純法家的治國方法是不行的。國家多年戰亂,民心思平安思溫飽,誰能給老百姓安穩日子過,誰能給老百姓安全感,誰能讓老百姓吃上飯,誰就會得到天下的支持。
正是基于這些考慮,劉邦對未來國家的規劃有了比較完整的方案。他把他的思考和方案說給張良、蕭何、韓信等人聽,說給其他人聽,得到了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衷心擁護和支持。這個方案就是劉邦團結其他人的旗幟。張良、蕭何、韓信等人就是因為劉邦的治國安邦方案才投靠到他的手下。大家普遍覺得,跟在劉邦的後面,同劉邦一起去奮鬥,人生才有奔頭,百姓才有出路。如果劉邦沒有這樣一個令人信服的治國安邦方案,張良、蕭何、韓信等人中的豪傑是不會理會他的。
這個方案的第一步就是著名的“約法三章”: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更詳細的内容則是漢初蕭何奉命制定的《九章律》,該律以約法省禁、蠲削煩苛為原則,對一些定罪、刑罰有所減緩,删除了秦律中某些不合時宜的條文。但是,對于秦律的法律原則、指導思想及其科罪定刑的标準,蕭何并未加以更改。被漢朝視為秦朝之苛法的挾書、參夷、妖言诽謗、收孥相坐等律令,是在漢朝建立以後的從漢高祖到文景時期逐漸廢除或修改的。
二是,他知道怎麼馭人。劉邦把旗幟一舉,四方英雄豪傑紛至沓來。這麼多的人才,脾氣性格各異,如何駕馭?劉邦就有他過人的一面。他熟知人性,了解各色人等的脾氣性格,知道如何使喚這些人。有人脾氣急,有人脾氣緩,有人易怒,有人能忍,有人比較聽話,有人桀骜不馴,有人貪财,有人好色,有人小肚雞腸,有人胸懷寬廣,等等等等,劉邦能做到了然于胸。對某一個人,應該使用什麼辦法調動他的積極性,如何讓他忠于自己,如何讓他出謀劃策,如何讓他舍生忘死沖鋒陷陣,劉邦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
他知道哪一個人想要什麼,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給予某個人什麼東西。當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或者拿不準該怎麼辦時,他會向自己的手下問計問策。這一方面可以為自己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用人的風度和氣魄。那些謀臣義士正期盼着劉邦向自己問計問策呢。劉邦正好把他們用起來了。試想,如果劉邦沒有過人的馭人之術,那麼多的文臣武将,那麼多的脾氣性格,他怎麼使喚他們呢?這些人到時候把頭一搖,不聽招呼,劉邦可怎麼辦?别說駕馭别人,就是駕馭張良、蕭何、韓信三個人,就夠他受的。
而事實上,劉邦基本上能夠成功駕馭他手下的各色人等。這就充分說明,他的馭人之術是非常高明的。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如何駕馭韓信。當時,韓信在平定齊國之後,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複無常,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将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那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荥陽,情勢非常危急。劉邦看了韓信的上書後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荥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
張良、陳平湊近劉邦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你們看,劉邦多麼會駕馭人,韓信讨要個齊王,就封他個齊王,這樣就把韓信的心穩住了。至于以後,等戰争打勝了再說。最後的結局大家也就知道了,劉邦是不會因小失大的。
三是,他知道怎麼用人。各路英雄,各方謀臣,紛紛聚攏到劉邦周圍。劉邦逐一了解了他們的個性,知道怎麼駕馭了,接下來怎麼辦?就是如何使用他們。用人,講究用人之長,防人之短。誰擅長什麼,就讓他去幹什麼。比如張良,他擅長計謀,擅長運籌帷幄,就應該使用他的擅長。如果讓他去帶兵,雖然他也學過兵法,但他卻不如韓信。假如劉邦不會用人,讓他去帶兵打仗,很大可能會連連失敗。反過來,對蕭何、韓信等人的使用,也是如此。當然,知道怎麼用人的前提是識人。
那麼多的人,哪些是人才,哪些不是人才,需要清楚準确地辨明識别。哪些人才擅長哪些事,哪些人才不擅長哪些事,也要心知肚明。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使用麗食其。麗食其這個人少年時家貧,性格有些孤傲不馴。劉邦攻打陳留時,他率衆跟随,獻計攻克陳留郡并貢獻大批軍糧,後來以三寸之舌遊說列國,為劉邦建立滅秦抗楚“統一戰線”作出重大貢獻,比如他出面勸降秦國守将,輔佐劉邦率先攻破鹹陽,滅亡秦朝。楚漢相争時期,建議奪取荥陽,占據敖倉,奪取有利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後逆轉形勢、反敗為勝奠定基礎。他還奉命出使齊國,勸齊王田廣以七十餘城歸順。劉邦對他的使用可以說是人盡其才。由此可以想像,劉邦得有多大的工作量,得有什麼樣的眼光。當他識别了麗食其之類的人才後,在安排任務時,他才能做到遊刃有餘,才能從衆多人才中挑出最擅長的人而加以使用。
四是,他知道如何作出重大決定。一般情況下,劉邦挑選出的人才就可以獨立處理各方面的問題,不需要事事都向他請示。但是,重大問題出現時還是需要向劉邦請示的。此時的劉邦就會發揮他善于采納意見的特長,向自己的手下問計問策。他手下人才濟濟,提出的建議常常五花八門,即使意見建議比較單一的時候,也往往會有兩種選擇,面臨的問題就是,應該采納誰的建議?這時候,考驗的就是劉邦的戰略洞察力。他必須準确地進行判斷,迅速作出重大決定。如果決定出現失誤,可能就會招緻失敗。這些事情,這些決定,誰也代替不了他。
好在,大多數情況下,劉邦的決定都是正确的。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有漢朝四百年的基業了。由此可知,劉邦的戰略洞察力有多麼強。這裡舉一例進行說明:劉邦先入關滅亡秦朝後被封為漢王,他十分不滿意,但是他卻非常理智地采納了張良的建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下令燒絕棧道,使項王無西顧漢王之憂。于是,劉邦得以在漢中休養生息,厲兵秣馬,擴充實力,後來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三秦一統天下。你們看,劉邦作出重大決定的能力有多麼強。
五是,他知道怎麼做人。劉邦作為一個領袖,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他雖然也貪财也好色,但是,他能控制自己,在攻入秦朝都城後,做到一不取财二不取色,相當了不起。範增就曾告訴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表現得貪财好色,入關後卻不取财物、女人,志向不小,應該趁早殺了他。由此可見劉邦做人的隐忍能力。你可以指責他說,他是為了取得民心,為了取得天下。是又怎麼樣?不管什麼目的,他做到了,就争取到了民心。
劉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從不與手下争功。他放手讓手下去幹,成功了,是手下的功勞,失敗了,勉勵手下繼續努力。他不顯擺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去這個部門進行指導,不去那個部門作出指示,不去幹外行指揮内行的事。其實,他這麼做,是非常聰明的表現。放手讓手下去幹,出了成績,最後還不是你的嗎?何必要與手下争功呢?他對張良、蕭何、韓信的評價都體現了這一點。這就是本文開頭引用的那幾句劉邦說過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雖然承認不如這三個人,但是,他卻能指揮任用這三個人,你說他的成績有多大?
總而言之,漢高祖劉邦能夠成就千古偉業,決不是靠忽悠,也不是僅靠運氣,他的确有自己的過人之處,的确有超出凡人的領導才能,即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清人王正有詩雲: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範圍中。劉邦其人,很不簡單。
作者:張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