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羊肚菌”,長按文章底部二維碼交流羊肚菌種植技術,互相溝通學習進步
清除雜草
在播種羊肚菌前一個月,首先要清除雜草和稭稈及其殘留物,采用手工或機械清除,數量很大的殘留物必須清理。大田一般不要使用除草劑噴灑。這是防蟲,防病的最佳方法。
翻地
翻地時,一般用大型或小型的旋耕機翻耕耙細土壤1~2次,将土塊破碎成小于5cm的細土。天晴的情況下以曝曬1~2周,雨天需要用農膜遮蓋,防止雨水過多。
(來源于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開畦(qí)、開廂
播種前1~2天在田中劃線開畦。畦面寬度一般要求60~80cm,建議不要開成100~120cm,盡量增加邊緣的長度走道寬度為30~50cm,将666.7平方米的田塊設為理想的形狀,長60m,寬11.1m。在田塊的兩側拉線,将拉線固定,用石灰劃線。将走道内的土壤翻到畦面上,走道中央留2/3左右的土壤用于播種以後的覆土。
(來源于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水稻田在收割水稻以後必須在田塊四周開溝,溝的深度要求在30cm以上,地下水明顯或排水不暢的轉角溝前深度應該超過50cm。寬度和長度很大的田塊在中央要開十字溝,溝的深度要在30cm以上。沒有明顯積水以後及時進行翻耕并耙細。
如需交流更多羊肚菌種植技術,加136-9906-0414互相溝通學習進步
這種栽培方法對于多雨及土壤黏性較大的南方地區較為适宜。北方地區在栽培羊肚菌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在羊肚菌栽培畦面的兩側及走道,會大量産生羊肚菌,其密度比正常播種的畦面還要多,特别是北方空氣幹燥的地區,這種現象更為普遍。通過進一步觀察可知,通道部位往往土壤含水量較大,不易幹燥,更适合羊肚菌的生長發育。因此,對于北方地區以及南方部分沙性土壤,羊肚菌的栽培畦面應低于兩側人行道20cm,這樣更容易形成适合羊肚菌生長發育的小氣候,有利于提高産量。這種低畦高壟的羊肚菌的栽培樣式,在生産實際中可利用小型拖拉機,後邊懸挂起壟刮闆即可,操作非常方便,省工省力。
如需交流更多羊肚菌種植技術,加136-9906-0414互相溝通學習進步
對于北方來講,用成低畦高壟(走道)的形式優點如下:
(1)保濕:可防止掃地風直接吹到羊肚菌栽培畦面,有利于土壤保濕
(2)防凍:在出菇前期遇到極端低溫天或倒春寒時,可減輕幼菇凍害。
(3)防熱:北方地區春天的氣溫很不穩定,常忽高忽低如,2018年的春季,3月底的溫度就高達25~30℃。在遭遇高溫時,這種低畦高壟的模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高溫對的傷害。
澆水
羊肚菌栽培場地在播種之前,可澆一次大水。如為噴灌設施,可噴水4個小時以上,亦可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沙壤土澆水量可大些,黏性土澆水量應少一些。
羊肚菌是喜水性菌類,土壤含水量适宜,羊肚菌播種後菌種萌發快,菌絲生長旺盛。澆大水除有利于羊肚菌播種後菌種萌發與菌絲生長外,還有利于減輕羊肚菌的重茬障礙;對于鹽堿性的土壤,澆大水也有利于減輕土壤的鹽堿性對羊肚菌的影響。
消毒
羊肚菌栽培地的消毒滅菌工作非常重要,是栽培過程中一個十分必要且不可忽視的工作環節,對于減少黴菌感染、降低蟲害以及消除重茬影響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最為經濟有效的技術手段,是播種之前撒播生石灰進行消毒滅菌,經生産實踐證明,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如果是塑料大棚,要把大棚内壁、棚膜、設施等器械的消毒處理,将濕度增加到70%以上,誘導雜菌和有害微生物孢子萌發,使用菌立消熏蒸消毒,3-5天一次,連用2-3次,老棚變新棚!結合高溫悶棚效果更好!其次對土壤的消毒處理,在種植羊肚菌結束後,在羊肚菌殘料上澆透水,并噴霧複合益生菌 螯合微量元素 螯合中藥 生物防蟲産品,兩天後澆透大棚內土壤使之深度達到15公分左右,然後進行高溫悶棚7-15天。老地塊變成新地塊!
如果是平棚,羊肚菌播種前20天,在土壤表面散農藥辛硫磷(用量參照說明書),然後進行旋耕,殺滅土壤中的害蟲。在種植羊肚菌時使用益富源菌菇生态寶沖施,每畝地5-10公斤,不但能提高産量,也能起到預防重茬障礙的作用。
有些地區的多年種植經驗表明,采用播種之前撒播生石灰的措施進行消毒滅菌,對于降低病害、減輕蟲害成效明顯。生茬地一般每畝用量200斤以上,重茬地每畝用量400~600斤或以上。
如需交流更多羊肚菌種植技術,加136-9906-0414互相溝通學習進步
本文綜合自自我總結,百度百科,《羊肚菌生物學基礎、菌種分離制作與高産栽培術》賀新生著;《羊肚菌栽培新技術》賈乾義著,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如有不實和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