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輕摩可以上滬a牌照嗎?這是寫于2017年2月的文章,純原創,原發表于摩迷網最近在某乎上看見有朋友轉載了,自己又看了一遍,覺得放在現在還可一看,就貼在這裡了除非對摩托車和上海摩托車牌照特别有興趣的人,其他就略過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上海輕摩可以上滬a牌照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是寫于2017年2月的文章,純原創,原發表于摩迷網。最近在某乎上看見有朋友轉載了,自己又看了一遍,覺得放在現在還可一看,就貼在這裡了。除非對摩托車和上海摩托車牌照特别有興趣的人,其他就略過吧。
一個東西的價格取決于兩點:一是供給,二是需求。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有人說牌照麼,就是一塊鋁皮、就是行政許可,加大供給很困難麼?道理不用多說,鋁皮背後是道路資源,鋁皮的行政許可必須根據道路資源的供給來操作。30年來,房價和牌價不斷上漲道理是完全一緻的。對任何一件事情,不要先做批評,然後罵娘,這個可以顯得很有水平,但是對于自己的發展并不有利,罵人很辛苦,罵完需要休息。與其罵人,不如仔細想想,人家為什麼這麼做?如果不這麼做會怎樣?既然人家這麼做了,我的機會在哪裡?包括閱讀本文也是如此,不要急于噴,說的有道理,點個贊,說的沒道理,當我是屁,就ok了。
30年來價格上漲最厲害的就是三樣東西:磚頭(房子)、木頭(海南黃花梨、紫檀)、石頭(和田玉、翡翠、其他一些文玩),無非就是在資源無法無限供給的情況下,需求不斷增加。當然,貨币超發、通脹也是一個因素。
第一階段:八十年代以前。基本沒有私人牌照的概念,購買機器腳踏車(自行度娘)可以挂一塊塑料牌子,後來,可以選擇黃A或藍A;那時的四輪全市公家的,摩托車全市幸福250(俗稱大炮,本人初學就是這個),送電報的人就開的這個。普遍貧窮,基本無個人資産。那時候,機器腳踏車相當于現在什麼呢?沒法比,你開個QQ,人家開個勞斯萊斯,都是四個輪子燒汽油,就是價格高低。當所有人都奮力踩着自行車的時候,你屁股冒着煙一路向前,這概念,我現在死活想不起來現在能用啥做對比的。私人飛機?
第二階段:1980年-1999年,奢侈的二輪、絕對的剛需。一張牌照大體有四種出生途徑:
1、機器腳踏車(兩用車)自然獲得;
2、80年代以後第一批洋插隊,去日本、澳洲回來以後所攜帶大件指标帶回摩托獲得牌照;
3、海外親戚贈送摩托獲得牌照;
4、為鼓勵購買上海幸福摩托,贈送牌照。幸福125,行家的選擇。度娘上海易初摩托車有限公司
5、90年代拍賣所得,本人1995年7.7k拍得一塊藍A,拍賣前後持續的時間應該不超過5年。
6、2002年以前,郊區通過申請并支付1、2千的費用,有償獲得滬C黃牌,此後終止,但藍C持續至今。所以上海并非絕對禁摩,限摩可能更合适。
這個階段是牌照形成的最初階段,也開始有了市場價格。因為四輪還不是主力,摩托車是私人機械化交通工具的絕對主力,那個時候的上海基本上跟現在台灣省、越南、泰國的大街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跨騎擋車是主流,踏闆很少。1990年前後,因摩托車發生的交通事故不計其數,肉包鐵一詞就是那個時候開始流行的。最早一批開摩托的都死了,也是那是時候的真實寫照,當然有點過,不過也接近事實。畢竟第一批玩摩托的人不多,那時候頭盔也不是标準配置,至于防風衣、護腕護膝那就更扯了,統統木有。頭盔質量也不好,我一個朋友開着鈴木125,就是後來的豪爵拉客車,90年代初,這車基本上就相當于現在40w的SUV了,側滑飛出去,頭盔側邊全部磨掉,勁再大一點,可能耳朵就磨沒了。有人痛恨現在的電動二輪,無視規則、肆意妄為,作為親曆者,現在的根本就是小case,幾十萬輛摩托車,而且大多數排量都是125的,你以為很好玩嗎?所以有人說要開放摩托車、要汽轉摩,作為過來人,隻能呵呵了。也有人說,台灣省、泰國不是摩托很多麼,日子不也過的很好麼?跟上海比,到底好不好,自行判斷,要指出的一點是,摩托交通事故冬季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季節,原因何在,自行腦補。
這個階段又以1990年為界,前後變化巨大。那就是1990年前後,出現霸伏、湯姆遜、薩克斯之類的汽油助動車,1995年以後出現大量火鳥、魯甯燃油助動車,因此,摩托車通勤剛需得到有效補償,摩牌價格持續穩定。藍A7k、黃A15k、黃C可申請。
同時請腦補一下:60w摩托車、至少30w燃油助動車,幾百上千萬自行車,幾十萬四輪就這麼淹沒在上千萬的二輪汪洋大海之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場景?上百萬二沖程汽油機的PM2.5是一個怎樣的程度?奇怪,那時候怎麼沒現在叫的厲害,哦,那時候的人隻要錢不要命,現在的人,又要錢又要命,也許是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