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的心理機制?孩子被父母灌雞血本質是人類繁衍的投資學,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雞娃的心理機制?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孩子被父母灌雞血本質是人類繁衍的投資學
“雞娃”是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産物,現象本身沒必要被诟病。诟病的是不合理投資。
仔細想想,人生其實要解決的問題不多,就三件:溫飽 、養老、子女教育
但問題也很多,因為這三件都是大事。
如果要為這三件事進行一個優先級的排序,應該怎麼排?
這無需口頭回答,沒有意義。
毫無疑問的是先生存,再養孩子。
那首先雞娃屬于哪一件呢?
毫無疑問是第三件:子女教育。
子女教育問題日益被重視是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産物,人們不僅考慮自身發展,還因為條件的充裕具備了運用長線思維去思考人類未來一代發展水平的資格。
人們诟病的是雞娃是一種過激的投資,不合理的子女教育,是否浪費了社會資源還無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善良健全的人格,苦了自己不說最終還毀了孩子。
姑且認為“投資”這個詞合理的,暫且抛卻部分人倫理價值的考量。
那我們也應該冷靜下來思考幾個問題:
1 投資孩子的目的是什麼?養兒防老?為國家建設提供棟梁?
2 投資方式是否有效?能達到培養目的嗎?
我上文說過,人生需要解決的不過是生存與繁衍問題。
大多數人投資孩子的目的歸納起來同樣遵循這個邏輯。
1:養兒防老: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我喪失勞動能力時,能夠擔負起延續我的生命的責任,保障我的生存即溫飽問題。
2:于己能生存:具備基本工作能力,孩子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并組建家庭,保護家人。
3:于國有出息:是建設國家的棟梁,以後能夠為社會多多少少做些貢獻。況且培育出優秀的人類後代也是我自身能力優秀的證明。
繼續想想人們何時會做出投資行為,投資物品有哪些屬性?
人們投資房子,房子變成了商品房,因為房子本質上由兩部分構成:房屋本身和建房子的那塊地皮。房屋本身隻存在居住價值;土地則是稀缺的,具備投資價值。
隻有稀缺性,才有溢價的可能,人們才願意冒風險進行投資。
那孩子可以被用來投資嗎?
孩子有稀缺性嗎?
從之前的5-6個子女到現在每個家庭隻有1-2個孩子,
對父母而言孩子當然是稀缺的
“我不投資他(她)我還能投資誰?”
“這世上留給我的選擇本就不多,我難道不應該傾盡全力去教育好我的孩子嗎?”
那問題來了,孩子對于父母有稀缺性,對于社會呢?對于市場呢?
一天有多少個新生命的誕生?世界上每秒會出生多少孩子?
矛盾點就在這裡:孩子對父母來講具備稀缺性,對市場對社會而言,卻并沒有。
廣大父母沒有多少投資的選擇,孩子隻有一個,簡直是太稀缺了,隻能把全部心血押在他|她身上了,我後半輩子就靠他(她)了。
我不投資他(她)那誰來投資啊,人那麼多,隻有我先行進行投資,使他(她)具備了稀缺性,才能在社會,市場上立足,才能出人頭地啊!
我隻有先發制人,先行投資我的孩子,使之具備社會層面的稀缺性。
社會有選擇權,我沒有。
我這輩子沒怎麼讀過書,那我要讓我的孩子多讀書
我這輩子沒正經讀過好大學,我要讓我的孩子上最頂級的院校
我烙下了遺憾,我希望他(她)不可以有遺憾。
我總歸還是希望他(她)等我老了,可以養我,照顧我。
故而,站在千千萬萬父母的角度考慮,孩子具有極度稀缺性,不是要投,是必須投,因為這關系到兩代人的生死存亡問題。
那麼回到第二個問題:
投資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能達到培育目的嗎?
答案是:“雞娃”不是英明理智的投資,有可能達不到培育目的。
為什麼?
首先,我們先考量投資對象:孩子。
孩子不是别的,不同于房子,股票,黃金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
房子、股票的漲跌至少符合基本經濟原理。
那人呢?
生命的痛苦與快樂恐怕是難以被預估和設計的,至少對于芸芸衆生起碼如此。
這個投資對象太特殊了,他(她)不是商品,不是一般等價物
有人認為雞娃是一種虧本的投資,是認為父母前期投入巨量的心血都可能打水漂,這太正常不過了,人是多麼複雜的生物啊!但不去教育,不去管自己的孩子,是每位為人父母難以做到的。
這本質上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是不受控制的,有時甚至是不自知的。
再回歸投資目的:
首先是防老。
這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1:這個孩子不僅能夠養活自己,還有富足的餘力去養活父母,養活家人。
這與第二個目的:與己能生存直接挂鈎,如果孩子啃老,自己都養不活自己那可太失敗了。
2:這個孩子有感恩的心,他明白要知恩圖報,孝順父母是自身必須履行的義務。
而“雞娃”這兩個條件的滿足都是存疑的。
各種報班,能培訓孩子出立足社會的本身嗎?
就能培訓出市場需要的稀缺人才嗎?
這個孩子是否對父母心存不滿甚是怨恨,本質上并不感恩父母?
認為父母站在他自身角度考慮,隻是利用孩子的成績反向證明自己的優秀。
“他們并不愛我,他們這麼做隻是為了他們的面子或是彌補他們生命裡烙下的遺憾。”
第三個投資目的:于國有出息。
這個投資導向相比于孩子的自立和防老毫無疑問更深刻,需要父母本身的能力,也需要看運氣和造化了。
更多的或許是一份期望,其實可大可小:我不需要我的孩子成為救世的英雄,但至少他(她)可以為社會進步獻出一份力,至少不要危害社會,成為蛀蟲吧。
但這本身甚至與第一個投資目的存在沖突:有人感歎我養孩子不是給自己養的,是給國家養的。
再具象一點就是“孩子工作忙,沒空來看我了。”
綜上看來,“雞娃”是沒啥必要了
生活教育我們:不圖回報才能得到回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雞娃”是圖回報的,而且圖的回報很大,那失望多少是在所難免的了。
孩子他(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不享有掌控他(她)生命的權力,也不可能詳盡地規劃其人生軌迹。
其實父母更多能做的是一種德行投資,而不是量化的經濟技術投資,這才是功德無量,方顯睿智的。
畢竟明事理,懂感恩,才是對生命的賦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