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說明文分類及說明順序

說明文分類及說明順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09:10:11
二、要點歸納

(一)說明文的結構特點。

1、總分式。

(1)總分: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蘇州園林》

(2)總分總:事理說明文多用“總-分-總”。如《看雲識天氣》

(3)分總:較少被采用。如《什麼是生态系統》

2、并列式。

指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沒有主次之分,沒有輕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結構。如《松鼠》的三個部分之間是并列結構。

3、遞進式。

多用于事理說明文。指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層層推進深入。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4、連貫式。

一般是按事物發展的順序介紹事物(或事情)的過程、時間、因果、條件等。一般介紹産品的制作過程采用連貫式結構。如《活闆》

(二)、判定說明文的說明順序。

1、說明文常常按照說明對象本身的特點來安排順序,從說明類型來看,說明事物的文章采用時間和空間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常常采用邏輯順序。這三種說明順序的特點和作用如下:

A、時間順序:按照時間的先後進行說明。表示時間或先後的标志性詞語。過程明晰4,線索清楚,縱向排列,明确有序。按照事物發展的時間先後安排順序,說明事物或事理的發生、發展或制作過程的文章。我們可以根據對事物在不同時間的介紹來劃分層次。

B、空間順序:按照說明對象的空間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而後,或從外到裡,或由某一中心店向四面擴散,呈輻射式順次對事物進行介紹。東南西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詞。能把複雜的事物講清楚,可使讀者對該事物的本體面貌和空間分布有清晰、具體的了解。用空間的轉換順序介紹事物,按其介紹的内容來劃分層次。

C、邏輯順序:按照事物内在的聯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規律來說明的一種順序。從整體到部分,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特點到用途,從概括到具體,從主到次。可以把複雜的事物講得清楚,有利于說明、揭示事物的内在聯系。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聯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劃分層次。

2、相關題型及解題格式。

題型1:判斷全文/某段的說明順序是什麼?請結合文章内容具體分析。

解題格式:本文的說明順序是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本文先……然後……最後……這是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來說明的。

題型2:第×段(句)/第×段(句)的順序能否颠倒?為什麼?

解題格式1:不能。×句與×句分别與上文××内容相照應,若調換,前後内容就不照應了。

或,×句與×句是按××順序(時間/空間/由主到次/由一般到個别/由現象到本質/有原因到結果……)來介紹的,若調換,就不符合這個說明順序了。

解題格式2:不能。×段介紹了××,×段介紹了××,這兩段内容是按××結構(分總/總分/總分總)××順序(時間/空間/由主到次/由一般到個别/由現象到本質/有原因到結果……)來介紹的,若調換,就打亂了本文的結構/說明順序/不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這樣安排使說明更有條理,便于讀者理解。

(三)劃分文章層次

(1)按說明順序來劃分。(具體分析見上面)

(2)抓結構。從總分式、并列式、遞進式等入手。

(3)按說明對象來劃分。每篇說明文都有一個說明對象,理清說明對象後,再看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說明這一對象的。有時,一個說明對象裡又分許多小的方面,要能把這些小的方面結合起來。

(4)抓聯系紐帶。聯系紐帶可以是過渡句或者過渡段。捕捉段落之間标志性的詞語和句子,文章中的一些帶有總結性和過渡性的關鍵詞語常常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

三、真題練習

(一)自動駕駛塑造未來

①1939年,通用汽車公司在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輛自動駕駛概念車Futuramao此後,科技發達國家都開展了關于自動駕駛技術的初步探索和基礎研究。作為人工智能最具商業價值的領域之一,自動駕駛産業廣受熱捧,發展迅速。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預測,到2040年全球75%的新款汽車都将會是自動駕駛。自動駕駛在推動人類交通革命的同時,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來。

②目前,世界各國正在積極開展自動駕駛技術的基礎研究,搶占人工智能的競争高地。2016年,日本發布《自動駕駛普及路線圖》,允許自動駕駛汽車2020年在高速公路上通行。2017年,德國通過了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動駕駛指導原則。我國在2017年發布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國家車聯網産業标準體系建設指南》。當前,我國在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7年12月,深圳首次在開放道路上進行了無人駕駛公交的試運行測試,此後,上海、北京、重慶相繼為自動駕駛測試車輛頒發了測試牌照。根據麥肯錫的研究,中國未來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

③然而,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自動駕駛等級劃分标準。我國正在積極制定自動駕駛等級劃分标準。美國曾将自動駕駛技術分為5個等級。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按照智能化程度将自動駕駛汽車劃分為“完全人類駕駛、輔助駕駛、部分自動駕駛、有條件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完全自動駕駛”6個标準等級。據比标準,當前配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幾乎都在4級标準以下,且處于基本測試階段。2017年,加利福尼亞常規公路測試公裡數最高的自動駕駛汽車廠商,測試裡程總數不超過40萬公裡,技術人員無幹預的行駛裡程也低于6000公裡。此外,路測也僅限于乘用車場景,并沒有實現多個行業都已經出現的應用場景的全覆蓋,距離真正意義上“完全自動駕駛”的目标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④作為交通領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動駕駛将面臨一系列複雜的問題。一是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問題。2018年3月,接連發生的兩起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敲響了自動駕駛的安全警鐘。同時,自動駕駛汽車通過網絡與外界實現大規模數據交互,一旦受到網絡黑客攻擊很可能失去車輛控制權。二是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故責任主體問題。可以預見,與傳統的以司機為中心的責任認定相比,自動駕駛所引發的事故責任主體将會發生改變。随着汽車的控制權被逐漸交給計算機系統,汽車制造商相關産品供應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為責任主體。三是自動駕駛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例如,在将要發生事故時,是拯教車上的乘客還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必然面臨上述這類倫理性難題,這些技術倫理價值導向一經确立,将成為自動化規則被大規模植入到自動駕駛程序,對人類社會産生重大影響。

19. 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 第①段列舉通用汽車公司在紐約世博會展出世界上第-輛自動駕駛概念車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說明對象。

B. 第①②兩段中,加點詞語“之一”和“相繼”分别從範圍和時間兩個方面進行界定和說明,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确性。

C. 第③段畫線句,運用舉例子和列數字,說明當前的自動駕駛汽車還沒有達到國際标準統一規定的自動駕駛等級。

D. 可以預見,自動駕駛發展所引發的事故責任主體的改變,将給汽車保險行業的保險業務帶來重大變化。

20. 本文圍繞“自動駕駛塑造未來”從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說明?請簡要概括。

21. 文章第④段,在說明順序的安排上有什麼“特點”?請結合具體内容簡要分析。

(二)中國古人愛“海淘”

①大米、寶塔、中醫……不少我們熟悉的“中國造”,估計許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都藏着外來基因,來自“海淘”。

②我們熟悉的小麥、牛、羊、馬都源自西亞和中亞,被引進至少5000年。石榴原名叫“安石國的榴”,标明其伊朗基因。漢代,中國陸續引入首蓿、葡萄、芝麻、胡瓜等物種。菠菜和榨菜則是唐太宗時候從尼泊爾引入的。

③如果沒有外國美食,我們的飯桌會單調許多;如果不曾引種外國植物,中國也養活不了數量龐大的人口。1593年,福建人陳振龍從菲律賓将番薯藤帶回中國。幾十年後,番薯成了中國又一種主糧。同為晩明時期,中國從菲律賓引進了多種源自美洲的作物,比如玉米、花生、南瓜等,使得中國人口翻番。

④金庸在以宋朝為背景創作的小說《天龍八部》《射雕莢雄傳》神雕俠侶》中多次寫到人物食用花生、玉米的細節,出現知識性錯誤。可見,許多人對這些物種何時傳入中國,知之不詳。

⑤除了這些讓我們先輩受益的外來物種,還有許多物種或物品屬于“出口”轉“内銷”。

⑥水稻原産中國,但北宋從越南引進了耐旱的占城稻。1011年,宋真宗在宮裡種植,并推廣到全國。這種穗子長、不挑地的越南水稻很快成為中國的主糧,使宋朝出現了人口高峰和商業繁榮。

⑦造紙術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創造,但唐朝中期進貢來的日本紙有蠶繭的光澤,國人未見唐宋時高麗紙為貢品,時稱“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另外,日本的泥金畫漆,還有貝殼嵌漆器,也令漆器祖源的中國人愛不釋手。

⑨元初,忽必烈征召了許多尼泊爾建築工匠。其中,阿尼哥技藝精湛,1273年被任命為匠人總管,首都的寺觀(如北京的白塔寺)多出其手。同受忽必烈重用的,還有阿拉伯人也黑疊兒父子,他們建造了元大都的城牆。忽必烈還命阿拉伯人管星象和醫療,皇家醫院全用阿拉伯醫生。明初,朱棣從交趾網絡人才16000名,建築師阮安是最有名的一位。紫禁城的前三殿後三殿,就是阮安主持監造的,北京的明代内城牆也是他的手筆。

⑩茫茫人海裡,沒有人是孤島。世界上,也沒有哪一種文明可以孤立地存在。與亞洲鄰國的各種交流,是中國古代文明強大的基礎。随着時代的進步,這種交流将會更加多元和深入。

10. 中國古人“海淘”的對象有哪些?請聯系全文,概括作答。

11. 參照第五段,在第八段畫線處填上一句恰當的話。(不超過20字)

12. 就全文内容安排來看,文章哪段可以删除?請作出判斷并聯系全文簡要分析。

說明文分類及說明順序(說明文篇說明順序)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